延安:元宵节秧歌闹红天

这是延安市举行的一次文艺表演现场(2月11日摄)。元宵佳节将至,陕西省延安市组织的“陕北过大年”旅游活动达到高潮。延安根据自身特色,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吃陕北小吃,赏黄土风情”,“住农民窑洞,揽延安胜景”等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摄
新华社延安2月12日电(记者于绍良、刘书云)宝塔山下,延水河畔。唢呐吹起,荡气回肠响彻云霄;秧歌扭起,热情奔放妩媚多姿。2月12日是农历正月十五,近十万老区人民从四面八边拥来,红红火火闹起元宵。
12日的陕北黄土高原天气晴朗朗,冬日暖阳阳。一清早,来自宝塔、吴旗、安塞、志丹、延川等县区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元宵节秧歌展演队伍就在延安市南桥沿街排开,缓缓向市区的展演区行进表演。彩车鲜丽目不暇接,锣鼓喧天不绝于耳。红灯高挂的街道两旁,早已被从沟沟峁峁里赶来的陕北老乡挤得水泄不通。老爷爷老奶奶小男孩小女孩,一个个穿着节日的盛装,与大姑娘小伙子一起闹红了延安的天。
在延安市中心丽融大厦的中心表演区,延长石油炼化公司代表队的舞龙和舞狮表演将老区群众闹元宵的气氛推向高潮。条条巨龙在年轻小伙子的挥舞下翻腾跳跃,活灵活现,赢得观众一阵阵掌声;黄金色、银白色的群狮在表演柱上跃上跳下,好不热闹,而舞狮小伙故意卖个“破绽”,差点从高高的表演柱上“失足”跌落,则又引起观众一声声惊呼。
“过罢大年将几天,秧歌来到你面前,虽说秧歌不好听,一来迎春二问安。”“落了锣鼓住了音,亲戚六人听分明,正月十五挂红灯,观灯回家交好运。”陕北秧歌曲道出了具有自娱自乐传统习俗的延安人心中的祝福与期望。陕北乡亲告诉记者,在延安,不过十五就不算过完年。闹了元宵,大家便一心一意投入生产。
山东乳山:3000农民秧歌“打擂”闹元宵
新华社济南2月12日电(刘国贤、邓卫华)山东省乳山市3000多农民12日齐聚市政府广场,以秧歌“打擂”的形式欢庆元宵佳节。
这3000多名农民来自这个市15个乡镇(办事处)的601个村。除了初选上的17支传统的秧歌表演队外,每个村还派出了拉拉队,为自己镇上的秧歌队“打擂”助威。
乳山是我国三大秧歌流派——胶东秧歌重要的发源地,秧歌表演闹元宵是这里的风俗。前几年,为了让城里人能观看到传统秧歌表演,每逢元宵佳节,政府都要花钱请农民到城里进行秧歌表演。而今年从正月初七开始,这个市共有60多支秧歌队申请正月十五免费到城里闹元宵,有的一个村还有两支秧歌队同时申请。由于表演场地限制,政府想出来秧歌“打擂”闹元宵的点子。
说起这种变化,城区街道办事处71岁的农民宋庆松一边演着秧歌,一边高兴地道出了心里话:“秧歌表演得花钱啊——置办秧歌表演的行头得花钱,请人表演得发工资。以前政府花钱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俺们农民们还没有富起来。现在不一样了,置办行头的钱在村里是小钱,农民也不计较那点工资了,很多人都是自愿加入到秧歌表演队伍中来的,高兴就成!”
上午8时,一声震天鼓敲响后,秧歌擂台正式摆开了。城区街道办事处的花鼓队里一声吼:“地方财政突破7个亿,鑫山冶金纳税过了亿,农民人均收入再增百分之十七,百强(全国百强县)位次迈了22步再前移!”
乳山口镇的花鼓队迎面叫起了阵,也不甘示弱地回应着:“一年还债7000万(元),发放解困资金1000万(元),15项便民利民工程用了4000万(元),分分厘厘都把实事干。”虽然是叫阵,但是双方演员个个心里美滋滋的。
在长长的秧歌表演队伍中,有一位“美猴王”,形象逼真,滑稽夸张,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走上前一看,表演者竟是一位老大娘。老大娘边舞边说:“平常,干部给俺们送科技、送文化,时时想着帮俺致富。如今,俺们的日子好了,没啥回报,就从乡下来给自己的父母官们表演节目,算是送礼表谢意!”
富了起来的农民还学会了公关。每支前来打擂的秧歌队都有自己的公关车,看板上写着自己镇村的优势和特色,写着自己村里的发展变化和“十一五”规划,写着农民新的奋斗目标和决心。
在这种喜庆的氛围中,很多回家探亲的人、还未开学的大学生以及在乳山投资的客商,都加入到表演当中,与农民兄弟扭在了一起。
呼和浩特:元宵节闹出“年”味

2月12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村的群众在该市新华广场舞龙。当日(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虽然不是法定假日,但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闹”元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同贺团圆,形成春节后的娱乐高潮。 新华社记者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2日电(记者张云龙、李云平)按照我国的传统,元宵节是大年的最后一天。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热闹的场面让市民感觉到了真正过年的气氛。
广场上挂起红灯笼,街巷里传来锣鼓声。元宵节就这样来了!12日上午,春风扑面,艳阳暖人,呼和浩特市中心新华广场上,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来自市区和旗县乡村的众多文艺表演队,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给首府的观众拜年。老大爷扭着秧歌,老大娘舞着扇子,小伙子踩着高跷,小媳妇耍着旱船,还有一个“傻小子”,拿着笤帚逗人乐。狮头摇、龙尾摆,铜镲“锵锵锵”地震天响,让人心怀激荡。
看热闹的人们也是一道风景。前面的互相簇拥,后面的抻着脖子、踮着脚尖,靠不过去的人选个高地站着。孩子们骑在爸爸脖子上,聪明人站在自己带的小板凳上。街道上闹红火,广场上乐翻天。各样的小吃,各式的小玩意向人们招手,一家人拍张全家福,“非常”男女手拉着手,自得其乐,充满了温馨。
在12日举行的呼和浩特元宵节民间文艺联欢会上,最吸引观众的还要数脑阁表演。
“脑阁”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方言,意思是“将东西高高地扛起来”。脑阁表演是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独有的民间活动,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表演中,成年人身上套着铁架子,将表演的小孩固定在上面,通过颤抖、摇摆、走动等动作,带动上面小孩表演,充分展示其灵活、生动的特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10多架脑阁同时进行表演,每架脑阁都是由1位经验丰富的农民和肩上顶着的两个小孩组成,将《昭君出塞》《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等传统戏剧展现给广大观众。
宁海前童万人空巷闹元宵
新华社杭州2月12日电(郑黎 方敏)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五,浙江宁海前童镇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抬着鼓亭,扭着秧歌,举办元宵“行会”,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数万名游客与当地乡亲一起参加了这富有地方风情的元宵庆典。
久负盛名的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代,是一种以欢庆丰收祈求吉祥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自娱自乐自我表演的活动,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每年正月十一过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各村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拢来,爆竹声声,锣鼓喧天,到了正月十四达到高潮,被称作“十四夜”。
正月十四(2月11日)中午,记者来到前童,正赶上参加元宵“行会”的大队人马集聚在镇里的操场上,几十只鼓亭和抬阁会集一处,颇为壮观。
下午1时半,“行会”开始,由龙旗引导,鼓亭抬阁与舞龙腰鼓队等前后簇拥着缓步前行。记者看到,鼓亭其实是一个放置锣鼓的亭阁,高约5米,亭阁精雕细刻,造型别致,由七八个人扛着或推着车轮行走,前后有数人引导。抬阁则是一个活动的舞台,长约2米,宽约1米,下部做成船形,雕刻龙凤狮麟,披红挂绿,也用车推着走。
“行会”队伍长达一公里多,浩浩荡荡,人声鼎沸,乐队曲调古朴粗犷。更令人吃惊的是几十面铜鼓齐鸣时,声若奔雷,四邻百姓齐声喝彩。鼓亭抬阁所到之处,沿路的村民摆出一碗碗红枣桂圆木耳汤和橘子等,让参加“行会”的乡亲品尝,游客也可免费享用。前童镇党委书记顾海飞说,前童民情淳朴古风犹存,由此可见一斑。
据介绍,前童元宵离不开“闹花灯”。随着夜幕降临,前童的新街志巷成了灯的海洋,鼓亭抬阁被大小的灯打扮得耀眼夺目,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灯笼,流光溢彩,与美丽的焰火互相辉映。接着,披满彩灯的鼓亭抬阁又开始晚上的表演,远远望去如一条灯的巨龙在蜿蜒前行,十分壮观。正月十五(2月12日)下午3时,记者离开前童时,元宵“行会”正在高潮中,村民们挽留说,今晚还有更精彩的表演。(完)
澳门欢度元宵节
新华社澳门2月12日电(记者王红玉)农历正月十五之夜,澳门被绚丽的节日彩灯装扮得喜气洋洋,醒狮表演、木偶表演、灯谜游戏等传统节目更为元宵佳节的夜晚增添了欢乐气息。
晚8点,澳门特区政府民政总署主办的两场活动同时拉开帷幕。在灯光璀璨的议事亭前地,由广东省木偶剧团担纲演出的传统木偶戏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龙凤呈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传统戏目,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同一时间,卢廉若公园也开始了“元宵金曲夜”,期间,除了怀旧金曲表演外,还设有茶座和灯谜游戏。
元宵节是澳门人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今年多个坊会联合举办了“康公情怀贺元宵”嘉年华系列活动。还有社团在这一天举办了龙狮齐舞贺新岁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