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7日   来源:经济日报

    “十五”刚刚离我们而去,像一首激昂奔腾的乐曲在耳畔回荡,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图铺陈在心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五”快速增长继续给世界震惊,令国人自豪,那么,社会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推进,则更具深刻性和现实性,它的重要标志,就是党中央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能,而社会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目标。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贴得更近,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哪一项都令人牵肠挂肚,让人时刻关注。

    2003年开春,一簇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找到的非典病毒惊扰了全国上上下下,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它使我们对卫生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此后,我们更加注重对健康卫生事业的投入,其重要标志是下大力气完善了全国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加大了对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的财政支持力度。时隔一年,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卷土重来,侵扰了十几个省区,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经受住了新的考验,做得相当从容和有效。

2005年国庆,北京林业大学的新生们结伴来到天安门广场,感受现在,畅谈未来。

    在此期间,我国卫生工作的目光也更多地投向了广大的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在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有较大进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十五”期间,全国已有620多个县建立了新型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1.63亿农民。卫生部、财政部还连续几年组织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每年派出一批优秀的医生到县医院工作一年,为农民看病治病。

    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神速,北京、上海、无锡等大中城市的社区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许多城市的居民因社区医院的存在,可在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内就近获得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机构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身边的医院”。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十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进步。5年里我们建了更多的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特别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令人瞩目,如今,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校大学生总数2100多万,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长期存在的教育不均衡化现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及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天我国已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扫除文盲的县市区超过了2700个,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85%提高到93.6%。我们的各级政府更为重视全民教育尤其是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央于2003年提出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即逐步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实行免学杂费、课本费、补助贫困生的住宿伙食费。该政策现已在全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逐步推开,已有3600万农村孩子从中受惠,许多辍学儿童又背起了书包。

    减少失业,让更多的人有事做,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点。在刚刚过去的5 年里,就业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为操心的事。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位置,到“十五”期末,全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近2.7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200万人,有1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安全网”。“十五”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成倍增加,到“十五”末,5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总支出5400多亿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中,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全国共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587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8032亿元;从2004年起连续两年实现全国当期无拖欠。同时,有16个省市实现了无历史拖欠。彻底解决了拖欠养老金省份数量不断扩大的问题。

    在扶助贫困人群的体制建设方面,我国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近年来我国遍及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获得新发展,到“十五”末,全国已有90%的省区市、70%的县(市)初步建立起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每年纳入的救助对象总数已超过1亿人。

    “十五”期间,我们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方面有了诸多新的举措,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新局面,极大丰富了我国民众的精神文化选择,提高着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需求。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更为丰富的出版物和各种文化产品,这得益于“十五”期间文化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快,改革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动力。目前已有11家民营机构获得了图书“全国总发行权”,国营的图书发行龙头老大————新华书店在此期间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文化体制的改革让老百姓能看到更多的电影、电视剧、戏曲,听到了更多好的歌曲和广播,有了更多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获得了更多的愉悦和欢乐。

    “十五”期间,社会资本高速长入影视业,使我国影视业空前活跃,五年仅电影就拍了近千部,2005年更创造了年拍片260部的历史新高。

    “十五”期间,我国体育事业继续高歌猛进,摘金夺银。运动员们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传捷报、破纪录。五年中共获得世界冠军493个,破世界纪录98项,大长了全体炎黄子孙之志气,振奋着全国人民的精神。

    国运盛则文化兴。我国社会事业的进步离不开综合国力的增长。“十五”期间,国家财政对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投资都有显著增长,公共财政对文化领域的拨款几乎超过过去若干年的总和。教育经费比5年前增加了1644亿元,增长了近80%。

    据介绍,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的城市居民最低保障资金明显增加,平均每年有100亿元左右。中央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实际支出也大幅增加,中央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逐步到位,用于补助地方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和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补助款项也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我国还建设了新的社会救助体系,据统计,仅民政部门投入的社会救助金一年达300亿元。(记者 梁沂滨)

记者亲历 精彩见闻

图为山东沂南县的一个村办图书馆。

    见闻一:“社区就是我的家”

    2005年秋天,记者来到北京的一个社区。看到一些人正在专心编织手工艺品,普通的麻绳、塑料亮片经过他们的手,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提包和小饰物……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些有着灵巧双手的人,竟是些曾患有心理疾病的人。

    原来,这是社区专门为他们开设的编织社。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病人不愿到专科医院接受治疗,而让这些病人回归社区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和治疗。许多社区举办了多种多样康复活动,除编织社外,还有合唱队、电脑培训班等。

    病人通过参加社区的康复活动,缓解了病情,重现久违了的欢乐和神采。王女士是社区的一位患病居民,一个人生活无人照顾,自从有了社区医院,她经常参加编织社的活动,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她感激地说,社区就是我的家。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精神卫生作为公共卫生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目标已经确定: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50%;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60%;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将达到8亿人。(记者 吴佳佳)

    见闻二:刘翔雅典飞身夺金

    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平世界纪录的12秒91获得金牌。他由此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冠军的亚洲人。

    赛前,刘翔就已经被认为是夺冠大热门,国内外媒体都很关注。作为本报唯一的特派记者,我提前进入了场馆,在记者席找到一个靠近跑道的座位,以便能近距离地观看比赛。

    决赛即将开始的那一刻,爆满的体育场瞬间寂静下来。第一次发令,有人抢跑,再一次,又有人抢跑,刘翔不得不第三次走向起跑线。他使劲地拍打着自己的两肋和胸口,似乎在激发自己最大的能量。一声枪响,刘翔快如闪电,率先跨过第一道栏,他一栏一吼,到最后一道栏时,已经遥遥领先,他高喊着撞过胜利之线。夺冠之后,刘翔身披国旗,高举“V”字手型,绕着全场慢跑,所到之处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记者 李红光)

    见闻三:闯出就业新天地

    1997年底,陈博平下岗。那年寒冬,坐惯了办公室的他,骑上自行车,迎着凛冽的寒风,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当时的家电维修商铺都是“朝南坐”的,陈博平实行“错位竞争”,他一家家地敲开附近居民的大门,尽管很尴尬,但“广禄达”的品牌却慢慢打响了。

    1998年1月,陈博平有了第一家铺子,4月建立再就业服务基地;2004年,“广禄达”又进军餐饮、文化休闲产业,走出严冬的陈博平把自己和“广禄达”带进了春天。2004年8月,靠自创的“广禄达”连锁品牌,陈博平已在家电维修、餐饮、文化休闲三个领域帮助近60名下岗工人成功创业。其中仅40多家家电维修网点,就创造了800多个就业岗位。(记者 苏大鹏)

    见闻四:助失学女孩重回校园

    2005年1月8日,正在“12355”热线值班的志愿者曾繁琦接到一个小女孩的电话:“叔叔,我想读书……”曾繁琦一边赶忙安慰这个女孩,一边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小女孩叫悠悠,父母在广州打工,因为家境不好,她曾多次辍学。为了能让小悠悠就近读书,曾繁琦多方联系,并在“12355”同事和广东省团委的帮助下,到一所所的学校去————向学校说明情况,希望学校能减免学费,帮悠悠重入学堂。

    其实,曾繁琦本身就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外奔波的辛苦和不便可想而知。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2355”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小悠悠终于实现了读书的愿望,目前正在广州市新英豪中英文学校沙头分校免费就读初二。在接受采访时,她泪流满面地对记者说:“当时打电话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念头,从来没敢想自己还能再读书。”

    2004年12月12日,广东团省委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2355”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12355”热线目前已帮助众多失学青少年重新回到课堂,还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和维权等方面的服务。(记者 董磊)

 
 
 相关链接
· 胡锦涛在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
· 胡锦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话全文
· 吴邦国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 温家宝春节团拜会讲话:2005着力建和谐社会
· 贾庆林: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 构建和谐社会
· 曾庆红:扎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