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部门日前完成的“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底的统计,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平稳,供求两旺,总体就业率达到96.77%,比上年同期略高。其中,毕业研究生就业率98.49%,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6.73%,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96.18%。

毕业生增加带来就业压力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338万人,比上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万人,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毕业研究生1.7万人,比上年增长21.4%;本科毕业生5.4万人,比上年增长17.4%;专科(高职)毕业生4.6万人,比上年增长17.9%。
面对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高校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广大毕业生适时调整心态,理性就业,使得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女生就业率比男生高1%
调查显示,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率就越高。
各个学历层次,男女毕业生分布有差异。其中,专科学历层次,女生比男生多;而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男生人数都多于女生。2005年,上海高校女生的就业率在各个学历层次都高于男生,总体就业率比男生高1%。
主要流向社会服务业与制造业
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研究生在沪报到就业的主要行业流向:社会服务业22.11%,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94%,制造业17.26%,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5.63%。
本科毕业生在沪报到就业的主要行业流向:社会服务业26.68%,制造业18.18%,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9.58%,金融、保险业6.24%。
专科毕业生在沪报到就业的主要行业流向:社会服务业20.66%,制造业18.3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56%,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48%。
本科毕业生出国与升学比例高
2005年,上海高校共有3039名毕业生出国,占毕业生总数的2.60%。本科学历层次的出国人数最多,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19%。
2005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升学数量为1144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78%。其中,研究生升学人数942人,占该学历毕业人数的5.54%;本科生升学人数6519人,占12.07%;专科生升学人数3982人,占8.66%。
制造业成引进人才大热门
2005年进沪就业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共29623人。引进的毕业生行业流向如何?总体人数上,制造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排在前5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3.42%、20.95%、11.92%、7.47%、5.18%。(记者 徐敏)
毕业生,你能找到市场“缝隙”吗
——教育界人士点评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
专科生就业率提升,0.75%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700多名学子赴西部就业……新近出炉的“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背后,蕴藏着哪些变化?给在校大学生及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什么启示?记者请教育界人士进行点评。
专科生就业率逼近本科生
【数据】
2005年,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6.73%,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也高达96.18%。而往年,两者间一般要相差几个百分点。
【点评】
“专科出来找不着工作”?不少家长在高考时不顾孩子实际情况,一心“挤”本科;不少专科生也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在专科生高就业率面前,这些想法、说法显然有失偏颇。
教育界人士认为,专科生就业率逼近本科生,显示上海经济发展对专科人才的需求呈现较强态势,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学历层次开始细分,用人讲求实际,而不是追求学历“高消费”。
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许涛指出,上海高校充分重视专科生就业工作,如着重培养专科毕业生专业技能,提倡“双证制”,即一张毕业证和一张职业技能证书;不少高校还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和就业模式,提高了就业率。专科生如果能刻苦学习,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就业准确定位,就能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0.75%毕业生灵活就业
【数据】
2005年上海高校共有875名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0.75%,其中本科毕业生最多。
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管理者;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等。
【点评】
“就业竞争虽然激烈,但市场上还有许多‘缝隙’,如果你能发现并填充它们,便赢得了机遇。”二工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经晓峰说,国家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二工大在校园招聘会上,引入10余个连锁加盟商,有汽车维修服务、网上书店、花卉手工坊、宠物用品专卖、创意设计工作室等项目,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如果有灵活就业的条件和意愿,在校期间可以多选修相关课程,开展实践、“小试牛刀”。
对手上有科研成果、头脑里有“金点子”的大学生来说,科技创业是一条就业捷径。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玫说,2005年本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点燃了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热情。该基金启动后,一个月里,复旦有39支科研团队申报。
多点闯荡精神就多份机遇
【数据】
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报到就业的学生中,去外省市报到就业的占12.1%左右。
非上海生源,在上海高校毕业后继续留在上海工作的占67.24%。上海生源,超过99%的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留在上海地区就业,有95.62%的研究生也留在上海地区就业。
2005年上海共有224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从事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流向西部报到就业的毕业生有735名。
【点评】
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就业天地更宽。许玫举例说,复旦2005届毕业生刘东洋家住北京,去了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很多人听说他去新疆,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小刘认为,“在交通这么发达的今天,新疆和北京、上海之间的地理差距也就是一张机票,但是人才差距可就不一样了。”近年来,复旦毕业生到外省市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去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在上升:2003年19人,2005年有68人。但是,相对来说,上海籍学生闯荡精神还不足。
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说,拓宽就业视野,深入了解外地单位的人才需求后,你会发现更多就业机会。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许多企业求贤若渴,愿意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学生不妨考虑做个“长三角人”。位于武汉的中铁大桥局,前几年在同济一直没招到学生。去年,该单位改变招贤“策略”,邀请学生前往参观、实习,差旅费、住宿费全包,还给实习补贴。眼见为实,企业的发展势头令学生们心动,今年一下子招到5位同济学子。(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