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市将推行“和谐社区指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4日   来源:解放日报

  社区是否和谐,看“和谐社区指数”。日前,由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制定研制的“和谐社区指数”在徐汇区康健、湖南、田林、徐家汇等社区测试成功。该指数将在上海全市各社区推行,成为各社区和谐度的体现。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中央提出的目标和上海市领导将中央精神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要求,去年 4月,上海市政治文明办牵头,联合徐汇区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着手研制上海“和谐社区指数”。

  “和谐社区指数”根据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六大特征的表述和上海社区实际具体设置,主要由“管理效率、安全保障、生活舒适、睦邻互助、组织协调、社会活力、社区归属”等七个方面指数加权汇总而成,具体由 21项指标及其 70余项观察或调查项目构成。如体现民主法治特征的有公共事务知晓率、居民投诉回应率、服务居民获益率等内容的测量;体现安全保障特征的有贫困对象扶助率、社区公共安全率、危旧房屋隐患率等。其他特征也都有相对应的指数、指标和项目内容。

  “和谐社区指数”突出了社会客观性。与常见的工作考核体系不同,其内容不是业务部门指标的堆积,而是注重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注重对社区建设客观状况和事实的真实描述,注重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体现“公共事务知晓率”指标的具体项目有:街道实事项目知晓率、街道政务知晓率、居民会议提案处理知晓率等;体现“居民投诉回应率”指标的具体项目有:投诉回应速度、重复投诉次数、投诉解决率等。此外,也建立了一些具有超前性、导向性的指标,如体现“社区活力”指标的“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比率”,体现“社会归属”指标的“社会发展信心度”等,以推动上海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最近在徐汇区康健、湖南、田林、徐家汇街道 20个居委会 600户居民抽样测试显示,“和谐社区”总指数分值为 88.81。在管理效率方面:公共事务知晓率和服务居民获益率较高,大多数居民都能了解有关社区政务信息,对居代会提案了解程度为 74.7%,但对提案处理结果了解程度较低,为 26.2%;在生活舒适方面:居民对小区环境尚满意,认为宠物粪便的处理成为影响小区卫生的重要因素;在生活质量方面,文化和旅游方面消费与家庭收入、教育程度成正比。

  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普遍给予该指数较高评价,认为测试结果能较准确反映所测社区的基本状况。湖南街道党工委书记石宝珍认为,这一“指数”将使社区工作者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为群众服务的工作重点,同时可以通过“指数”测试,及时调整和改进社区建设中的相关工作。

  上海市政治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和谐社区指数”强调社会评估。主要通过专家学者以社会化方法征询社区群众意见来完成,注重居民对和谐的主观感受及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指标不求多、不求全,而强调反映工作实效。

  短评: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区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和谐社区就是让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富有活力。通过一定的指数来反映居民的和谐感受与社区实际状况,这就是“和谐社区指数”的实质所在。它的产生,表明了“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出活力”在社区有了测量手段。这对当前上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有积极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区建设,最终是为了让广大社区居民得益。“和谐社区指数”是根据社区主体———居民生活感受和客观状况的调研结果提炼出来的,反映了百姓的心声,也体现了社区各项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可以以社区和谐指数为镜,根据发展需求和群众意愿,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和困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社区会更加和谐。这也是设立“和谐社区指数”的主旨所在。

  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社区居民是和谐社区的建设者也是享受者,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多一份谦让、多一份参与、多一份奉献,社区和谐指数才会不断走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才会更好。(记者 洪梅芬)

上海市将推行的“和谐社区指数”

 
 
 相关链接
· 胡锦涛在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
· 解读五中全会《建议》:促进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 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 曾庆红:扎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
· 北京把提案作为决策资源 推动首都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