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丧乱帖》在海外漂泊了1300多年后,12日在上海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公开亮相。这也是《丧乱帖》首次在中国展出。和《丧乱帖》同时踏上回国“省亲”之路的还有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和《妹至帖》等一批书法至宝。这些作品原本都作为日本国宝秘藏于日本的皇宫和公私收藏机构内。
展览共展出102件作品,其中日方提供了66件作品,上海博物馆则提供了36件作品。展览中最大的看点无疑是王羲之的《丧乱帖》。《丧乱帖》是奈良时代于唐朝传入日本的,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有专家考证说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生前曾表示,王羲之的字,唐代时还有3000多幅,如今仅存世20多幅,且几乎都被证明是后人摹本,因为都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迹。《丧乱帖》最有晋时的笔风古意,又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件而真摹难辨。如果书圣尚有一幅真迹存世,也许就是《丧乱帖》。
这次展出,除了王羲之的《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三幅书法作品外,上博珍藏的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也堪称一绝。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两人同台亮相,也是机会难得。虽然《鸭头丸帖》仅有15个字,但是自古以来就流传有绪,被认为是王献之的真迹,是上博的镇馆之宝。(记者张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