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市开展大型活动宣传“全国爱肝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上海市开展大型活动宣传“全国爱肝日”

    新华社上海3月18日电(记者张建松)人们常说“心肝宝贝”,可见肝脏对人体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心脏。作为人体消化系统最为重要的器官,肝脏在我国人群中受到损害的比重却不幸居世界之最,我国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有1亿多人,肝癌的病例数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在3月18日“全国爱肝日”,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和上海肝健康俱乐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大型公共讲座。上海著名的肝病专家杨秉辉、瞿瑶、施光峰、范建高将分别就肝病的预防、慢性乙肝防治认识的误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防治等问题进行科普宣传。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药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原创科普杂志《家庭用药》,也专门针对“3·18全国爱肝日”约请全国著名专家撰写了一组文章,并出版了一期《肝病专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爱肝护肝的必要性以及各种肝病的诊治常识。

    “患上肝病固然不幸,但更大的不幸还在于来自社会各种各样的歧视,使病人身心受到很大创伤,有的人生活甚至完全改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国很多人对肝病缺乏科学的认识,科普知识亟待加强。”《家庭用药》杂志编辑部主任侍茹呼吁。

    不仅老百姓的肝病知识匮乏,甚至许多医务人员也不知道对慢性乙肝诊治应遵循什么标准。去年底,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中国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出台了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规范化诊治提出了权威的指导性意见。但一项专门针对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目前仍有45%的医务人员不知道按规范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治。我国仅有19%的乙肝病人接受了目前公认为比较正确的抗病毒疗法。也就是说,还有81%的病人并未接受规范疗法。(完)

专家提醒,脂肪肝防治谨防步入误区  

    新华社上海3月18日电(张建松、卢铮)脂肪肝无疑需要尽早治疗,但由于人们对这种“富贵病”还知之甚少,防治时常常会步入误区。

    许多人得知自己患有脂肪肝以后就吃上了“保肝药”。一些商家更抓住人们这种心理“乘虚而入”,广告做得天花乱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曾民德教授提醒,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脂肪肝的“灵丹妙药”,千万不要单纯以为花钱买药就可求得健康。脂肪肝的治疗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性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恰恰是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修正不良行为等非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仅是一个辅助措施,是一个短期的强化行为。

    有的人则求治心切,患了脂肪肝以后就拼命减肥,甚至采取“饥饿疗法”,再配合大负荷运动,使体重在短时间内骤降,这种做法也不可取。曾民德教授指出,快速减重虽可使肝内脂肪消退,但可使肝内炎症和纤维化加重,引起机体代谢紊乱,甚至诱发脂肪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只有“渐进性减重”才可以使肝脏的脂肪沉积、炎症等病理改变得以改善。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脂肪肝治疗。

    还有一些人认为,患了脂肪肝就一定是高血脂,就要吃降血脂的药。其实这种看法也有失偏颇。曾民德教授指出,尽管高血脂症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但两者之间通常并非因果关系,至今国内外尚无降血脂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的正规临床试验结果。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药物。

    曾教授建议,脂肪肝患者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尤其食用水果时要“适可而止”。因为水果含有一定的糖分,特别是富含单糖和双糖的水果,长期过多进食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并不适宜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他建议患者可用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代替水果,并尽量在餐前或两餐之间饥饿时进食水果,以减少正餐进食量。(完)

“富贵”的脂肪肝成为我国发达地区第一大慢性肝病  

    新华社上海3月18日电(记者张建松)营养过剩不仅会导致体形发胖,同时也会导致人体肝脏“发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被称为“富贵病”的脂肪肝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第一大慢性肝病。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脂肪肝诊治中心主任范建高教授介绍,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由于过量饮酒所引起,后者则是因为过量摄入脂肪类食物。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已远远高于酒精性脂肪肝。

    2003年,范建高教授曾经在上海进行过一次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7.29%。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只有0.79%。重庆的专家也做过一次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38%,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目前,我国还缺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跟踪研究和调查。但东欧的一项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使50岁以下的患者寿命缩短4年,50岁以上的患者寿命缩短10年。美国的学者也曾经跟踪过4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中8例在初诊时就已发生脂肪性肝硬化。结果在长达7.6年左右的随访中,有91例并发2型糖尿病,94例发生高血压,随访中有53例死亡,死亡率达到12.6%。

    “‘富贵病’问题不在于‘富贵’,而在于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秉辉教授说,“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中,可以预防脂肪肝的就占了三条,许多人不是不知,而是知之亦不为。”

    为了规范我国医生对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今年还出台了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对脂肪肝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标准、影像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以及治疗对策等,均做出了规定和指导。(完) 

专家呼吁不要歧视慢性乙肝病人  

    新华社上海3月18日电(记者张建松)“我们不要把慢性乙型肝炎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要把慢性乙肝病人看作异类。当他们的病情处于稳定期时,可以正常工作;当他们接受了正规的抗病毒治疗病毒转阴时,不仅可以正常工作,而且没有传染性。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些肉体上已经受到伤害的人们心灵再饱受创伤呢?”

    在3月18日全国爱肝日到来之际,上海市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缪晓辉教授呼吁社会不要歧视慢性乙肝病人。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为例说:“即使是我们这些成天和肝炎、肝硬化打交道的医务人员,有时甚至是被消化道出血病人喷出的血溅到脸上,迄今也没有患上乙肝。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成天与乙肝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慢性乙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据专家估计,我国慢性乙肝病人有近3000万,全国有1亿多的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人群如此庞大,但在生活中歧视他们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且不说在就业、入学、考公务员上的歧视,即使是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夫妻、热恋中的情侣,因为乙肝而分手的也不在少数。

    缪晓辉教授表示,慢性乙肝病人遭到社会歧视其根源是人们对慢性乙肝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慢性乙肝的感染途径”“感染乙肝病毒和患乙肝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两个问题不甚了解。

    在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慢性乙肝预防和治疗的最权威专业性文件《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经明确写道:“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型肝炎病毒。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是否患传染病不仅取决于病原体本身,人的遗传背景也起着很大作用。即使被乙肝病毒感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转变为慢性乙肝。我国人群中后天感染了乙肝病毒并成为慢性携带者的只占所有携带者的不足20%,且大多数是通过母婴传播的,超过8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