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聂振邦:中国初步确立新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我国新的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刘铮)“十五”期间,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建立了以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支持体系。

    “总体上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19日在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表示。

    从2001年率先开放主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到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粮食局统计显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2000年的26010个减少到目前的17714个,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超过10万个。

    国有粮食企业老人、老账、老粮的历史包袱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十五”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占粮食商品总量的62%,较好地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促进粮食稳定生产、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截至2005年底,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籼稻95亿斤,收购中晚籼稻150亿斤,合计占各类企业收购籼稻总量的54%。(完)

  国家粮食局:加强和改善粮食调控 保持粮价稳定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刘铮)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19日在此间表示,将按照“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和“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目标,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聂振邦在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说,要健全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手段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控的着力点将放到注重保持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基本平衡上来,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国家粮食局要求,进一步强化储备粮管理工作,合理确定中央储备粮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轮换办法,更好地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进一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的责任和能力。

    国家粮食局将加强对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的分析,指导企业积极收购,适时销售,密切关注粮食供给薄弱地区的情况,保证市场供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粮食进出口工作,利用国际市场搞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夏粮收购很快就要开始,国家粮食局要求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预案,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抓紧做好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的准备工作,在指定库点、资金费用、仓储容量和监管等方面及早作出安排。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市场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努力使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完)

 
 
 相关链接
· 曾培炎强调深化粮食改革 加强调控 维护粮食安全
· 粮食局与农发行关于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通知
· 粮食局长:粮食部门要为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 2006年农业部全面启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
·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汇报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
· 2006年1月全国原粮价格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