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让创新之泉奔向科技的海洋
——中科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呈现三大亮点
“我们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了。”这是人们最近在中国科学院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不久前,中科院成立56年来首次颁布了《中国科学院章程》,明确把中科院定位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机构。
紧接着,中科院又公布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院整体实力要进入世界同类研究机构的前5名……
是什么让中科院如此自信?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亮点一:打开瓶颈,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
“今天回过头来看,很难想象中科院当时能下那么大的决心。”谈到8年前的那次布局调整,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今天依然充满感慨,“因为涉及到这么多单位,涉及到这么多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涉及到这么多人的位子,涉及到这么多人的经济利益。”
1998年,中科院进行了建院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中科院当时有123个单位,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的有70多家。将原有121个研究所整合为89个,组建了数学研究院、国家天文台、光电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能有效系统集成的大型研究所。
此前,中科院向中央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科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决定知识创新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1998年-2000年为启动阶段;2001年-2005年为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2010年为优化完善阶段。
通过科技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中科院学科交叉不断扩展,系统集成能力大幅增强,新的科技生长点不断形成。初步实现了由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并优选创新领域的转变,由以跟踪为主向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由分散的研究模式为主,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转变,由自我循环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转变。
2004年底,国家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认为中科院圆满完成了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表现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布局调整有序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机制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队伍代际转移顺利完成,创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科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效益达414亿元,利润达76亿元。
亮点二:解除束缚,人才战略解决断层问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就开始对人才予以关注。”据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李和风介绍,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1994年,中科院启动了“百人计划”,每年引进100位人才,每人可获得200万元经费的支持;1998年,进一步拓展了原“百人计划”的内涵,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1年,增加了以创新团队方式吸引“海外知识学者”的内容,同时通过“百人计划”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给予匹配支持。
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中科院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就达到了800多名,超过科研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都是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中科院有点像切尔西足球队,引进的都是能打能踢的人才。”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打了这样一个比方。现在,中科院仅外籍所长就有了好几个,有的甚至是金发碧眼的洋人,例如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法国人杜文圣。
“国外引进的同时,国内引进人才也一直没有停止,每年都在20人左右,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和边缘的学科。”李和风强调。
对于人才,中科院还特别注意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支持过程就是培养过程”。据介绍,中科院在知识创新工程的第三期,将出台支持青年人才的“励才计划”。
目前,在中科院工作的两院院士有33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有470人。在创新岗位聘任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77%。通过引进领衔科学家,组合国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力学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二次创业”研究团队、聚合物科学与材料研究团队等一批起点很高的科技创新团队。
亮点三:瞄准前沿,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显示,中科院有16个学科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的学科前30名,化学、工程学等7个学科排名均进入前10名,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有7个学科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当属第一。”主持该项研究的邱均平教授这样评价。
中科院一位长期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人士透露:“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之前,我们和德国马普学会的差距很大,它平均一年在高端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80~90篇,而当时我们全国大概只有4~5篇,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对于一个宏观的科研机构,SCI论文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现在,中科院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马普”。而且,论文质量也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中科院综合计划局副局长吕永龙颇有感触:“10年前,我们的很多研究在国际上是没法与人家平等对话的,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国际上任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被国际杂志邀请做评审。”
近年来,中科院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战略高科技领域,高质量地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及配套任务,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研制成功“龙芯”CPU通用芯片和“曙光”、“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实现了煤间接合成油技术的模拟工业化运行等;在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领域,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重要基础研究方面,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基因组测序与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世界纳米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