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杰出实践者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邓发同志在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发同志是在基层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粤港地区曾经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省市委领导成员和组织部门负责人,致力于建立或恢复、发展基层和地方党组织,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1930年9月,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邓发同志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年底赴闽西工作,任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闽粤赣省委书记兼军委主席,闽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31年起,邓发同志历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野战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1935年1月,他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邓发同志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1936年6月,奉命以中共代表身份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他长途跋涉,历经艰辛,胜利完成党中央托付的重任。随后,他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在苏联,他经常应邀作报告,开讲座,包括到列宁大学讲授《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哲学》等课程,介绍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运动和工农红军的情况,对共产国际和苏联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12月,邓发同志已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月,成为中共中央七大准备委员会的25名委员之一。1939年夏,邓发同志奉调从新疆回到延安,随后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一直到1943年,为党的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讲授党的建设和职工运动史等课程。他的讲课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结合自身的革命工作经历,材料丰富,事例生动,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邓发同志努力贯彻中央精神,使中央党校的教学与整风相适应。1942年2月,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报告指出,理论与实践一致、克服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与主观主义,力求从实际出发,学习掌握理论方法,是党校教育的新方针。这条新方针和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对于党校的思想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邓发同志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新疆。1937年9月,邓发同志从苏联回国,接替陈云同志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并负责领导原红军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的工作。此时,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全国抗战的爆发,新疆成为中国对外联系和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之一。为了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邓发同志按照党中央指示,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利用当时新疆地方实力派盛世才标榜实行联共、反帝、亲苏等“六大政策”的有利条件,坚持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开展了大量工作。他根据盛世才的请求,向党中央建议,从延安先后选派了130多名共产党员到新疆各地工作。他派共产党员担任《新疆日报》等报社的社长和编辑,利用报纸书刊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他选派黄火青同志到新疆各族民众反帝联合会担任秘书长,通过该会多次成功地发动和领导了新疆城乡的募捐活动。新疆各族人民曾经捐出几万件皮大衣和一批药材运往延安。邓发同志还推荐共产党员林基路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到新疆学院任教,用“抗大”精神办学,为抗战和革命事业培养人才。他经请示党中央同意,将从延安去莫斯科治病路过新疆的毛泽民同志留在新疆,担任财政厅长。经过毛泽民同志一年多的整顿治理,新疆财政经济出现全面好转的局面。邓发同志还组织西路军总支队广大指战员学习汽车、炮兵、装甲兵、无线电、空军等军兵种军事技术,并领导建立了人民军队第一支航空队。
四、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风范
抗日战争胜利后,正当邓发同志为争取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加紧工作时,无情的灾祸却突然降临。1946年4月8日,邓发和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乘飞机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境内的黑茶山撞山坠毁,机上人员不幸全部罹难,史称“四八烈士”。
邓发同志用自己的鲜血为仅仅40年的短暂生命划上了句号。他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邓发同志具有坚定的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敌斗争勇敢顽强、不屈不挠。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和旺盛的革命斗志,从不为任何强敌所压倒,更不被任何困难所折服。他曾经在监狱中被打断一根肋骨,但出狱后第三天就拖着伤病之躯投入新的工作。皖南事变后,他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这次巨变可说是血流成河,骨如山积。在反动派的高压下,我将自己比成一只飞鸟,要飞翔于大风暴的天空,踪迹是不能说定的(注7)。”他的一生,确如一只随时准备搏击暴风雨的雄鹰,在党和革命需要的时候,总是满怀信心、全力以赴地去开辟新的战场,出色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邓发同志有着一腔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出生入死,不懈奋斗。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虽然很爱自己的亲人,但在他心中,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家庭和个人利益。在苏联工作期间,他到列宁大学讲课积累了一笔讲课费,虽然自己家中经济十分困难,但仍执意把这笔钱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
邓发同志是党内一位精明干练、有魄力、富于创造精神的实干家、多面手。他全心全意地为党工作,党把他放到哪里,他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一生从事过工人运动、地下工作、党务工作、军事工作、安全保卫工作、统战工作、党校教育工作、民运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也无论是在基层还是中央,在国内还是国外,他都能迅速打开局面,出色完成任务。“你不把谷子撒在地上,怎望它长出芽来(注8)?”邓发同志生前喜爱的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为他的实际行动作了很好的诠释。
邓发同志勤奋好学,刻苦自励。他是党内自学成才的典范,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培养出来的马列主义理论家”。他坚持以惊人的毅力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他曾经说过:“只凭自己的历史在革命队伍里混,而不学习,就会做时代的尾巴。只凭自己的忠实可靠并不能代替工作。多学一点东西才能使自己在革命事业上多做一点事(注9)。”在苏联期间,他刻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延安时期,他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他在《中国工人》、《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上百篇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文章。其中,每一篇文章起码要有五次以上的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邓发同志还是一个富有个性魅力和生活情趣的人。他举止干练豁达,身手敏捷。在埃德加·斯诺的眼中,他“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注10)。他和党内外众多同志相交相知,深笃的友谊感人心扉。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虽然仅读过初小,却是一位业余画家。在地下工作时期,曾经用手中的画笔作掩护,躲过敌人的追捕。他还是一位业余摄影家,用手中的莱卡相机,记录革命者的斗争和生活。戏剧、音乐、跳舞等等,他也都很喜欢。他能战斗,会生活,集“战士风度和诗人情怀”(注11)于一身,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邓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60年了,但他的英名和业绩,仍然矗立在党和人民心中。作为直接从工人队伍成长起来的革命家,邓发同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纪念邓发同志,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注释:
(注1)周恩来:《“四八”烈士永垂不朽》,《新华日报》1946年4月19日。
(注2)廖承志:《邓发同志》(1946年4月16日),载1946年4月19日《新华日报》追悼特刊。
(注3)廖承志:《邓发同志》(1946年4月16日),载1946年4月19日《新华日报》追悼特刊。
(注4)萧三:《用生命为人民播撒幸福种子的人━━忆邓发烈士》,《光明日报》1981年4月7日。
(注5)廖承志:《邓发同志》(1946年4月16日),载1946年4月19日《新华日报》追悼特刊。
(注6)《人民公安报》2001年6月25日。
(注7)转引自曾庆榴:《工运领袖的风范与本色━━纪念邓发同志诞辰九十周年》,《邓发纪念文集》第23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注8)廖承志:《邓发同志》(1946年4月16日),载1946年4月19日《新华日报》追悼特刊。
(注9)李培基:《哀悼邓发同志》,《解放日报》1946年5月2日。
(注10)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2页。
(注11)约兰:《是战士,是诗人》,1946年4月19日《新华日报》追悼特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