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天津市滨海新区从荒芜的盐碱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飞鸟难觅,草木难生。

  如今,这里是火热的发展热土和新兴的宜居城区:高楼林立,柳绿桃红。

  这就是天津滨海新区。党中央、国务院对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加速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带动“三北”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滨海新区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环渤海湾中心位置,海河流域下游,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滨海新区辐射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腹地广阔,服务面波及2亿人口,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

  天津滨海地区的开发建设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凝聚着天津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盐碱滩上开工建设,“凭着3亿元的银行贷款,满怀梦想的‘毛头小子’和‘懂生产的管理者’,排碱修路、植树种草,勾画未来,用一腔热血营造创业环境,引来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对创业的历程,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倪祥玉激情满怀,“如今,开发区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到5亿美元,工业产值80亿元。它已经连续10年成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

  开发区的腾飞,给天津人民带来了信心,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整个滨海地区。1994年,天津市把沿海的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区,东丽、津南两个区的部分地区与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等功能区整合在一起,成立了面积达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几番风雨,几番收获。如今,这里已是我国重要的手机、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生产制造基地,聚集着摩托罗拉、三星、大港油田、渤海石油等国内外大型企业。

  滨海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94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13亿元增加到3997亿元,增长17.8倍;新区生产总值达1609亿元,占天津市经济总量的44%,比1993年增长13.3倍;外贸出口总值由1993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185亿美元,增长36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认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既能带动北方经济发展,又能辐射中西部,滨海新区承担着带动“三北”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重任。

  今天,滨海新区的发展迎来新机遇;滨海新区的使命更光荣、前景更灿烂。

  立足优势,加快发展

  走进滨海新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天津生产基地青黑色的厂房横亘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旁,显得格外有气势。自1992年进驻开发区以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公司已从最初1.2亿美元投资、几百名员工,发展到目前的34亿美元的总投资额,1万多名员工。2005年实现销售36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摩托罗拉在全球的发展得益于在天津的发展。”公司传播与公共事务部总监杨伯宁如是说。

  摩托罗拉在天津的发展是滨海新区的缩影。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经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是我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自1993年至2005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6840家,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2.4亿吨,居我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第八位;塘沽等行政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区,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区。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立足优势,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3月30日,在新区规划建设展馆,记者对滨海新区的规划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是一“轴”、一“带”的“T”型结构。在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上,分布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空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等功能区;在沿海岸线的“海洋经济发展带”上,分布着“滨海化工区”、“海港物流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功能区。同时建设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生态城区。滨海新区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还将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沿海都市型农业,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箱,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融入区域经济大格局,打好服务牌

  2005年7月4日,在京津两地,一条新闻备受关注: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开工建设。这条客运专线将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正式运营,最小行车间隔为3分钟,京津直达运行时间30分钟,北京到滨海新区40分钟。

  天津人说,“到那时,下了班乘轨道交通到北京看比赛;看完比赛后还能赶回滨海看电视的晚间新闻。”两地往来更加便捷。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味着要拉近环渤海地区城市的联系;意味着滨海新区不能只顾自身发展,更要站得高、看得远,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坚决打好服务牌。“滨海新区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环渤海区域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服务。”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说。

  一方面,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鼓励流动、加强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在现代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北方国际物流中心上,注重与周边地区合作,实现经济联动,推动腹地经济的开发开放。如今,在产业协作方面,滨海新区在石化、冶金、生物制药行业与30个省、市、自治区有了经济技术合作,合作项目超过3000个;在国际贸易方面,2005年天津口岸进出口货物价值突破8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在滨海休闲旅游方面,新区已经着手与北京等城市共同培育旅游市场,建设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区。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滨海国际机场扩建等新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紧锣密鼓。

  渤海生明月,“三北”共潮声。滨海新区服务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得到了环渤海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同志的高度认可,他们纷纷表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共同的喜讯,共同的契机”,要“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只要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地域、区位、产业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联系,就能够实现“双赢”、“多赢”。 (记者 傲 腾 杜海涛 陈 杰)

 
 
 相关链接
· 天津滨海新区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 从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看经济格局新变化
· 天津国土房管局十项措施支持滨海新区开放开发
· 天津举行驻津机构迎春座谈会 共商滨海新区建设
· 解读《建议》:为何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 八部门和北方12省市在天津滨海新区商讨口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