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天津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了一批创新平台和基地,先后组建了基因组学和生物芯片、农业生物技术、电动车辆、干细胞、新药等研究中心,在世界前沿、战略高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
抗艾滋病创新药物西夫韦肽、新的干细胞因子———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首次发现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天津接连出现。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说,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与天津长期的支持相关,是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的结果。据了解,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R&D支出从1995年的5.5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3亿元,增加了12.2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0.6%增长到2%。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天津已构建了一批研发、孵化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了一批集成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创新基地,依靠持续创新,推动了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软件、新能源、北方环保科技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22亿元快速发展到2004年的108亿元,软件出口额由0.35亿美元增加到6.83亿美元;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由0.96亿元增加到54亿元,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达到国内领先规模;环保科技产业产值由45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在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建成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和头孢抗生素产业基地。无缝钢管、皮质激素、复方丹参滴丸、力神锂离子电池、中空纤维膜材料和组件等,成为天津新一代的标志性产品。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44.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141.4亿元,增长了1.9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3.1%增长到32.2%。
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产学研结合组建了一批新型的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学科建设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需要组织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天津市建设完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成果推广中心6家。建成市级研究中心9个,工程技术中心1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运行了汇集全市102家单位、1000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的科研基础条件共享信息网络,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天津,科技综合实力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全市专利申请由1995年的1648件发展到2005年的11657件,专利授权由1034件增加到3045件。10年间,市级科技成果登记累计达到1248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72项,已在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生物芯片、中药现代化、纳米材料、无缝钢管、绿色电池、电动汽车、工业节水、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子午轮胎制造成套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了显著的科技优势,研究与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记者 冯国梧 通讯员 祖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