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山西突破经济版图拘囿 从资源富省迈向全面崛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太原4月20日电(记者 冯瑛冰、王炤坤)在神州大地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再度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对山西省的瞩目。这个资源富省、能源大省,如今能否重演昔日晋商时代的“富甲天下”呢?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山西正在突破全国经济版图原有角色分工的拘囿,从一个资源依赖型和产业单一型的工业大省,向全面崛起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大步迈进;由一个相对封闭的欠发达地区向锐意开放、日臻活跃的经济区域嬗变。

    结构调整,十年辛苦不寻常

    “晋煤暖天下,晋电亮华北”。煤炭、电力、焦炭、冶金一直是支撑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四大产业,尤其是煤炭能源的兴衰牵系着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根神经。做好煤炭大文章,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清洁、安全、高效、集约发展,成为山西省工业经济的一次“大考”。“十五”期间,山西省对煤炭产业关小上大、整合资源,打造动力煤、无烟煤、焦煤旗舰,改革采煤技术,5年压减矿井4187座,重点煤矿产量比重由2000年的30%提高到50%,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40%,百万吨死亡率由1.8人下降到0.98人。

    和煤炭业一样,山西省的整个经济结构在“十五”期间得到了优化。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为特征、涉及一二三产业的“调产”浪潮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深化,省委、省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没有因为主要领导调整而断链。“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循着这条路线,山西省的主导产业实现了优化升级和“腾笼换鸟”,形成了煤——焦——钢、煤——电——铝、煤——焦——化等产业链条,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以全国节约型企业样板——太原钢铁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国企得以淬火强身,工业景气指数和效益指数不断攀高。

    素质提升,经受风雨见彩虹

    “十五”以来,在山西省的产业菜单上又多了几道“大菜”。新兴产业如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壮大。在世界石油价格飙升的形势下,山西省提出要实现从“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的转变,而且循环经济首先在煤化工这个“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果实。新产业招来了战略投资商,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集团、世界物流业龙头沃尔玛等落户太原。

    “观念一变,百业皆新”。“十五”以来,让外界对山西刮目相看的,不仅是山西的煤炭能源产业,更有山西人过去“守着穷着,不敢指望营生”的文化产业。无论是洋洋壮观的地上文物和古建筑,还是根祖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旅游、影视出版,都成了资本流入的领域。仅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开掘上,山西省就捧出了《一把酸枣》(舞剧)、唱红了诚信晋商《立秋》(话剧)、演绎了《乔家大院》(电视剧),带旺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据统计,山西省“十五”期间的文化、旅游产业比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结构看,长期独大的国有经济开始让位,“十五”末山西省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占到42%。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吕梁市,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产业和所有制结构的改善,使山西经济经受住了市场风云变幻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双重考验,发展呈现加速度势头。虽然经济总量还偏小,但GDP、财政收入和更新改造投资均保持较高增速。

    全面崛起,开放和谐新山西

    增长方式的悄然变化,也为山西改变“黑、粗”形象奠定了基础。厉行洁净生产、整治焦炭行业、大兴植树造林,经过数年努力,“污染大省”山西开始焕发新颜。“十五”期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一半多,列入重点城市大气环境和主要河流水质监测的指标逐年改善。2005年省会太原的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45天,11个重点城市累计达到2491天。在太原等地重现了“汾河辉映蓝天”的景象。

    对内夯实基础,对外扩大开放。“十五”期间,山西省集中财力改善基础设施,全部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和客车;省会到各市实现了“三小时到达”的高速公路连通。山西省最近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扩大开放动员会,“打扫门庭,开单宴客”,拿出18项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开出数千项引资项目菜单,创新对外招商方式,加快国企产权改革,健全促进开放的行政效能监督制度。省委、省政府决心再通过5年的努力,培育一方财富、信息、人才内外畅流的开放热土。

    消化改革成本,共享发展成果。省政府年年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城乡居民收入的位次在全国大大前移;在全国率先全部补发了历史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15亿元养老金,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80万煤矿工人和300万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山西省还在全国较早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互助、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城乡教育救助、再就业救助、法律援助、实施廉租住房等12项救助制度,惠及三晋百姓。同时,在各大煤炭主产市、县,“以煤补农、以城带乡”的和谐互助机制正在形成。(完)  

 
 
 相关链接
· 促进中部崛起:“井冈魂”铸就开放和谐新江西
· 湖南省以积极心态应对竞争和挑战 实现经济崛起
· 湖北省抓住机遇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奋力谱写中部崛起的新篇章
· 合肥:以科技创新探索中部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