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4月20日电(记者 尕玛多吉、拉巴次仁)西藏林芝县加丁岗村贫困户边巴自2005年11月与村里的“能人”尼玛结上帮扶对子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尼玛带他参与工程建设打工创收,还帮助边巴搞大棚蔬菜种植。记者在西藏农村采访时发现,一批致富能人正成为西藏一些乡村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的“星星之火”。
加丁岗村位于西藏林芝地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在村委会主任尼玛的带领下,加丁岗村由前些年的贫困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村”,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008元,电视广播覆盖率、电话普及率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
说起带领村民致富,被村民称为“能人”的尼玛说:“咱农民想要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协作起来。”今年54岁的尼玛1999年担任加丁岗村村委会主任。尼玛上任时,全村绝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简易的木板房里,人均收入只有1700元。带领乡亲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首先自己要有发家致富的本事。2000年,尼玛贷款32万元购买了一台装载机,他积极与施工单位联系参与建设,次年便还清了贷款。接着他又贷款购买了挖掘机、翻斗车,在村里建起了榨油点、磨面点。尼玛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自己的财富。
尼玛在致富的同时,吸纳村里的贫困户学习驾驶机械车辆,并每月发给他们300元工资,学成后月薪为1500元。不少村民学会驾驶技术后最终自己贷款买机械车辆。截至2005年,全村拥有车辆30台,全年参与工程建设收入180多万元。利用当地气候条件较好的优势,尼玛还鼓励村民种瓜果、发展蔬菜大棚、养藏猪,搞特色种植、养殖业。如今,加丁岗村几乎家家盖新房、户户有彩电、人人有移动电话。
在拉萨市场上,来自日喀则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农民罗布旦增一家生产的“洛丹”牌糌粑深受城里消费者欢迎。罗布旦增1999年开办了一家糌粑加工厂,糌粑热销,自己几亩地产的青稞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他与村民签订青稞收购合同,全村生产的青稞除自食外几乎都由他加工成糌粑销售到市场上。经过几年的经营,加工厂固定资产已达80多万元,罗布旦增一家富裕起来了,同时也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完)
西藏:牛粪灶淡出农家
新华社拉萨4月20日电(记者 拉巴次仁、尕玛多吉)令藏族农民次仁欧珠没有想到的是,他家过去烟熏火燎的牛粪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卫生的沼气灶,用不了五分钟,香喷喷的酥油茶就煮好了。
这几年,无论是在藏北草原,还是在藏南谷地,记者发现所到之处最令人惊讶的是,当地农牧民千百年来用于取暖、做饭的牛粪灶逐步消隐,而以太阳光作为能源的太阳灶却随处可见。如今,西藏日喀则、山南等地的农村又出现了一个既可以当作燃料,又能变成有机肥料的“宝贝”,那就是西藏科技部门正在西藏部分地区试点推广的太阳能沼气池。
63岁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藏族农民次仁欧珠对沼气做饭深有感触,他说:“过去家庭主妇整天要守着灶台转,现在不用了,她们被‘解放’了。”据次仁欧珠介绍,他们村在使用沼气之前,一直用牛粪烧火,村民们四处寻觅牛粪,而且还得把牛粪贴在墙上晒干用来烧火,不仅浪费劳力和时间,而且牛粪烧出的浓烟弄得次仁欧珠经常眼红嗓子疼。
记者在次仁欧珠家修建的太阳能沼气池看到,连接沼气灶的是一根白色的小管子,一直通到院墙外面的塑料大棚里。而太阳能塑料大棚里种着小白菜、土豆等蔬菜,菜地下面就是沼气池。次仁欧珠说:“沼气池里主要放牛粪、羊粪和猪粪等,秋天时再丢一些烂菜叶和绿草效果会更好,只要发酵一个月就可以使用了。”如今,次仁欧珠所在的白朗县洛江镇康莎村共有30户建起了沼气池,其中,建造太阳能沼气池每家需要投入5000元左右,但他们只需提供场地和劳力,水泥、大棚等建筑材料和施工、安装费用全由政府解决。
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主任拉姆介绍,在西藏建一座太阳能沼气池前期费用在4000元至5000元,前期费用基本上靠国家扶持,目前,全区共有410户农民率先使用了太阳能沼气池。
“测算表明:建造一座10至12立方米的太阳能沼气池,可为3至5口人家每年节约煤炭2吨左右。”据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工程师王守彪介绍,利用太阳能沼气池不仅大大减轻农村劳动力,创造增收机会,同时对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起到积极作用。
如今,西藏自治区政府在广大农牧区大力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等绿色能源,有效地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目前,西藏成为我国建设集中型太阳能光伏电站最多的地区,共建有县级和乡级光伏电站近400座,全区共有30多万户农牧民使用太阳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