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广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被补充到农村。与此同时,各层面教师交流、支教力度也正在加大。
日前,广东开始实施农村师资教育硕士计划。今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在自己的应届毕业本科生中,推荐150名免试公费研究生,到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学校支教服务5年,同时完成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此举旨在解决农村教师匮乏、结构性失衡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
据广东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杨开乔介绍,支教范围扩大到全省以后,广东形成了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支教体系:一是省范围内,珠三角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市对市”的教师对口交流,广州对口梅州,深圳对口河源,佛山对口清远,东莞对口韶关……二是地级市范围内,市区与县、发达县与落后县之间建立对口交流;三是县域范围内,强校与弱校之间对口交流。
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周左右的短期送教下乡,也有落后地区组织教师到强校接受为期数月的培训,最常用的,还是选送高水平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一年。为了鼓励教师下去,广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从2006年开始,城镇中小学教师首次聘为高级教师,必须有在农村从教一年以上经历;参评优秀和特级教师,有在农村从教经历者优先。
据介绍,“十五”期间,广东省已经组织了1万多人次参与交流。此外,广东正开展“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计划从当年至2008年,每年从珠三角选派骨干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到50个山区县中学和教育局挂职服务。(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