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日前联合下发《关于推进铁合金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后,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推进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家对铁合金行业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虽然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该行业结构不合理矛盾仍十分突出:一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我国现有铁合金生产企业1570家,生产能力2213万吨,2005年铁合金产量1067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仅48%。并且仍有在建项目161万吨,拟建项目123万吨;二是工艺装备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三是产业集中度较低。因此,加快推进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已十分必要。
该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将确立以下主要目标:一是铁合金生产能力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2010年铁合金生产能力控制在1700万吨左右,比2005年减少25%。二是工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0万吨以上大型企业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40%以上。四是能耗、物耗进一步降低,生产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达标率达到100%。五是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具体而言,将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加强信贷、土地、环保、供电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投资;二是按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节约合理用电的原则,调整铁合金生产用电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铁合金产品出口政策,控制铁合金产品过度出口;四是加强信息引导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又讯 记者苏民报道: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对记者介绍说,到2005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共有5100多家,资产总规模40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135万人。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当前影响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对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二是地区间结构调整不平衡。三是行业集中度低。四是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五是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六是节能利废工作进展缓慢。
该负责人说,要实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达到70%以上的目标,必须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力度。只有这样,国内水泥市场才可以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最近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
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和目标。并提出了七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强总量控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新上项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二是严格市场准入。三是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四是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是鼓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六是加大对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七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记者苏民)
又讯 记者苏民报道: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我国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据了解,2005年末电解铝产能1070万吨,产量781万吨,产能平均利用率75%左右。同时,2005年电解铝企业平均产量仍仅7.4万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现在电解铝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企业高价竞购氧化铝,2005年约80个电解铝企业出现亏损。但是,电解铝盲目建设仍有很大反弹压力。目前在建电解铝项目11个,建设总能力112万吨,投资总额约73亿元,这些项目虽多为续建项目,但多未按照规划布局要求建设,也未经有效核准。此外,尚有10个拟建电解铝项目,总能力140万吨。如果这些项目建成投产,预计2006年电解铝生产能力可达1160万吨,2007年可达1250万吨,“十一五”末总能力1300万吨左右,电解铝供过于求的局面将日趋严重。
这位负责人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投资热的深层次矛盾,是实现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市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投资行为;鼓励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制止铝土矿乱采滥挖,拓宽利用国外氧化铝资源渠道;防止电解铝盲目建设和投资反弹;开发高附加值铝加工材,全面促进铝工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