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国研室发布报告:农民工已成为促进改革的推动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田雨) 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促进改革的推动力。

    “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报告说,农民工的巨大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

    报告同时指出,农民外出务工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报告用非常感性的语言说:“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冲开城门,大规模、大地区跨区域流动,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对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挑战。”

    报告说,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管理理念、行为方式也都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完)

调研报告建议:降低农民工维权司法“门槛”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田雨) “现在,老百姓打官司难,农民工打官司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的话。基于此,报告建议,完善农民工维权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并降低农民工维权的司法“门槛”。

    报告提出,要改革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避免农民工因耗不起时间、精力而被迫放弃仲裁权利。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劳动纠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法院要优先处理,对确有困难的农民工,可适当减、缓、免仲裁费、诉讼费。

    考虑到我国转轨时期劳动关系复杂多样,劳动争议案件繁多、农民工维权问题突出、司法“门槛”过高且承载能力有限等因素,报告提出两项建议:总结推广一些地区建立劳动争议仲裁院的做法,由“一裁两审”改变为“一裁一审”或“两裁终审”“或裁或审”;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立法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设立专门的劳动保障法庭,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方便、快捷的司法支持。

    报告同时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力度,鼓励设立专门的“咨询投诉站”等,方便农民工来访、咨询并及时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完)

调研报告建议:用10年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田雨) 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推进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长,对农民工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有关方面必须早做安排。建议国家用10年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报告提出,为此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目前40岁以下(重点是2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培训资金由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负担。国家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安排,现在的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出台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二是强制实行农村学龄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高中教育。建议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中西部地区农村学龄儿童的学杂费支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中西部地区孩子失学辍学问题,10年或20年以后,一批新的文盲或半文盲将成长起来,成为新的贫困人口。”报告说。(完)

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人 农民工占大多数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田雨)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但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告诉我们,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问题不容乐观。

    报告援引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组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报告说,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

    据介绍,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工作,至今我国已经发布和实施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150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标准500多项,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直言:“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据有关部门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而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投入却很少。

    报告指出,当前解决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强化政府责任、严厉惩处违法、建立监督机制,以及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等措施,使不法企业主有所顾忌,不敢违法。

    报告要求,在农民外出务工前和上岗前培训中都要加入有关内容,免费印发宣传资料。用人单位要公开各种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告诉每一个农民工,当遇到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情形,他们有权拒绝工作,企业不得强迫,也不得因此克扣工资和解聘劳动者。(完)

统计显示:逾七成农民工节假日加班未享受过加班工资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田雨)76%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过加班工资。有些企业甚至通过扣留部分工资做押金,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

    这是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通报的情况。报告说,农民工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非常普遍,休息权利没有保证。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作的典型调查,农民工日工作时间11个小时,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6天。

    报告同时指出,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

    “这已经成为我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报告说。

    据了解,最低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但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特殊劳动条件下的工资、特殊岗位津贴等。(完)

农民进城打工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发展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记者田雨)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进城打工,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调整城乡社会结构,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报告说,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力大量过剩。农民工进城打工,使他们就业有了出路,也得到了一定的收入。“出外打工一人,脱贫致富一户”。据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统计,每年农民工从打工地汇回家乡的钱,都在100亿元至200亿元以上,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收入。许多农户靠农民工的收入来弥补家用,支付农村的各种税费,从而缓解了城乡矛盾,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报告说,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技术,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回到家乡创办乡镇企业,带动家乡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完)

 
 
 相关链接
· 十八位农民工荣获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徐龙杰:一个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高级技师
· 优秀农民工节前获表彰
· 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将参加工伤保险
· 平安计划将启动 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将参加工伤险
· 10名农民工被授予“福州市十佳农民工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