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切实加强风险控制,成效显著。截至2006年3月末,工行小企业贷款户达21417户,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贷款不良率不到2%。
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必须适应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信贷需求特点,摸索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体系。2003年,工商银行在调研中发现,按国家现行企业划分标准,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企业户数的比重达到95%以上。由于对象范围过于宽泛,使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难以落实到最需要的企业。为使政策扶持对象具体化、特定化,工商银行率先提出把“小企业”作为独立经营管理对象,将银行信贷服务对象具体化,使各项措施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一创新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工行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中惟一被银监会确定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重点联系行。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努力创新,积极探索相对独立的小企业信贷经营管理制度。
量身定制小企业评级授信制度。小企业一般缺乏经过审计的规范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如果完全依靠传统的信贷管理方式,往往会同实际产生较大的偏差。目前,工商银行选择能够反映小企业及其融资风险特征的指标,如实收资本、年销售归行额等,以及对小企业经营发展影响较大的指标,如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等“软信息”来判断小企业信用等级,并核定其授信额度。这些信用评价指标的调整,基本能够合理反映小企业的资信水平和偿债能力,使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及时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
建立体现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小企业经营灵活,很多企业依靠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盈利,因而对资金需求的时间性要求很强,一旦错过市场机会,其融资需求也即消失。为此,工商银行不断优化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及时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方面,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适当下放信贷业务审批权,提高审批效率,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为能提供低风险担保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业务建立“绿色通道”,即申请即办理,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另一方面,工商银行通过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的相互制衡,强化双人调查、签批、办理手续等措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工商银行还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现有信贷管理系统(CM2002)平台上,开发投产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子系统。实现了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电子化,提高了业务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了工商银行对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将总行制定的信贷政策制度固化在该系统中,实现了对业务操作的刚性控制,有效保证了各分支机构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总行的管理要求,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增强了风险防控能力。
实施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平均生命周期短,导致融资风险较高。为此,工商银行对单户小企业的最高融资限额、单笔贷款最长期限进行了规定,使之与客户经营规模及生命周期相匹配;完善和健全贷款担保管理,适应高风险贷款的特点,并对不同分支机构分别规定了可以接受的贷款担保方式,使之与当地的信用环境相适应;大力推行分期还款方式,使之与借款企业的现金流相匹配;实施客户动态管理,要求每年年初对有融资余额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从中选择部分客户作为退出对象,以保证小企业贷款的流动性和客户群的质量,实现信贷风险防范关口的前移。
此外,工行还加强对分支机构的信贷风险程度的监管,总行逐月对分支机构小企业贷款业务办理情况和贷款质量情况进行监测和通报,设置风险控制线,对不良贷款率超过风险控制线的分支机构及时给予处罚,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推行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经营特点和信贷风险特点突出,相关政策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相对独立,单位经营管理成本相对较高,需采用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管理。为此,工商银行在分支机构配备了独立于大中型企业客户经理的专职小企业客户经理,在小企业信贷业务量较大的机构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建立起一支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管理队伍,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工商银行小企业贷款超过1000亿元,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又是一个新起点。当前,小企业信贷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前景广阔。工商银行将根据客户需求、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以创新管理、完善管理统筹推进市场开拓和风险控制。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信贷政策体系,进一步改进以资信分析和风险控制为基础的整个业务流程,进一步创新以兼顾服务效率和管理质量为核心、涵盖多条管理流程的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和机制。
与此同时,工行还将继续加快业务创新,不断丰富满足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使产品种类系统化、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便捷化。支持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制定支持科技创新型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针对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不断摸索符合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经营管理道路,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魏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