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姚润丰 雷敏)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上获悉,“十一五”时期,我国年均人工增雨量将达到500亿吨,防雹保护面积达到45万平方公里,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据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国家人工影响天气指导业务,加强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预警、预报和业务协调、指导,健全和完善以地方为主的飞机和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作业系统和三级协同指挥系统,基本形成国家和地方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建成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效果评估为核心的科学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系统,性能优良的飞机、高炮和新型火箭等多种作业手段相结合的作业催化系统。
记者了解到,“十五”期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已居世界首位。据统计,已有30个省区市的1952个县(包括兵团、农垦单位)开展了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作业;24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累计飞行作业2840架次、7130余小时;增雨作业区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水约2100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累计减免雹灾损失约193亿元。
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1958年开始,我国就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和应用,这些试验包括人工降雨、人工消雾、人工防雹和人工防霜。“十五”期间,通过自主科技创新,我国建立了以地方省级组织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地、县级组织高炮、火箭等地面增雨防雹作业的作业体系;提出了北方层状云人工增雨概念模型,不同温度下使用不同催化剂的技术指标;部分地区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标体系,建立了作业实时指挥业务系统;部分地区按催化要求设计飞机增雨飞行方案,采用了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统计方法检验飞机增雨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