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之时三万多尾中华鲟放流母亲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记者廖君、周梦榕)三峡大坝20日全线建成之时,在长江宜昌市点军区江段,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举行了万尾大规格的中华鲟、胭脂鱼放流活动。3.1万尾、平均体长30厘米的中华鲟幼鱼重回母亲河。

    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中心主任刘灯红告诉记者,此次放流的中华鲟是2005年从野生中华鲟中提取受精卵,人工繁殖而成。这些鱼种在研究所经过了6个多月的培育,体格健壮,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增强,平均体长都在30厘米左右。而以往放流的幼鱼体长一般在10厘米左右。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现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每年夏秋,中华鲟聚集于长江口,沿长江而上至金沙江一带产卵,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到性成熟后再游到金沙江产卵。中华鲟的这种特性因三峡工程而改变了,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阻断了其繁殖洄流的通道。

    刘灯红说,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我国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有了长足进步。1982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中放流不同规格的中华鲟鱼苗500万尾左右。中华鲟研究所还人工繁殖并培育了20多尾中华鲟,他们已经15岁左右,接近性成熟。刘灯红说:“最近三至五年内,有希望培育出人工第二代中华鲟,人工第二代取得突破后,中华鲟灭绝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在放流现场,记者看到,尽管气温很高,但一旁驻足观看的群众都积极参与到放流活动中。有的给工作人员抬桶,有的忙着把掉在桶外的中华鲟拾起来,小心地放到水中,连鞋子都顾不上脱掉。一位姓杨的小姐主动请缨,帮工作人员将桶里的中华鲟放流。装着中华鲟幼鱼和水的大桶特别沉,可小杨拎了一桶又一桶。她说:“能为保护中华鲟出一点力,自己很高兴。”

    此次放流的还有3万尾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数量之多和规格之大,也是中华鲟研究所放流的首次。(完)

 
 
 相关链接
· 三峡大坝未对中华鲟构成毁灭性影响
·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