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5月31日电(记者周晓农、刘羊旸)起步于2004年9月的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赣州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赣州走乡串村,听干部群众谈新农村建设,所见所闻,都汇成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以自然村为单元
在赣州金塘村南端,一字排开了七、八户人家,房前由一片坟地平整成了长长的水泥晒坝。村干部指着这块地方对我们说:“按风俗,房门不能正对着祖坟,所以房门都不在房的正中间。这次,村民们说,风俗立得也改得。大伙一合计,就把坟迁走了。”
顺着缓坡上的水泥公路进入金塘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建的通户路与村公路相接。树林、竹林间有篮球场、秋千等娱乐设施。供村民们洗涤农具和喂牛的池塘,碧波荡漾。房前房后,屋内屋外,干干净净。村内,是具有客家文化特点的白墙黑瓦房,村外果树与稻田相间。
我们在赣州走了七、八个经过整治的村,风貌大体相似。
赣州村容整治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做到依山就势,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到去年底,全市共启动了4000多个村的示范整治,完成了2万多个自然村庄的规划。市里还加强了对民房建设的指导服务,设计编印了150套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农民住宅图集,免费发放到乡村,供农民建房选用,提高民房建设水平。
改水、改厕、改路,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终止了
赣县枧田村的村民戴华樟,带我们参观了他改建的搪瓷蹲位冲水式厕所。他说:“以前的茅坑,就是一个土坑加两块蹲板,方便时,蚊蝇乱飞、臭味弥漫,现在家家户户都像我家一样改过来了。”
赣州抓了“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路、改水、改厕。用水采用三种方式:无塔式多户集中自动供水、单户加装气压泵有塔式自动供水、引用山泉自动供水,都是龙头一拧就开的自来水。牲畜粪便采用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的处理方式,厕所粪便采用了“双瓮式”或“三格式”的处理方式,既无害,又生态,纳入了循环经济。
用上沼气后,村民的厕所通常都安装了淋浴器,收工回来,立即能冲个热水澡解乏。从前觉得入厕洗澡都不便,一些外出打工人员不愿回家,有的甚至多年不回家,现在就不怕回家了。村里有了公路,便于货物运送,有的打工人员,就干脆回村住下,找新的发展门路。
“三清三改”,尤其是“三改”,以新的载体让村民们有了更好的生存方式,千百年来的许多陈规陋习,就一去不复返了。
代之而起的是新习惯。枧田村村民戴华生是种养大户,正在家中上赣县农民知识化网的他说:“农业要搞好,上网学知识找行情少不了。我们村有122户人家,22户有电脑。”
找准特色抓产业,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
安远是全国无公害脐橙基地示范县。县委书记王扬金,带我们登上山川潭山顶,一览这里蔚为壮观的万亩脐橙园。他说,这是全县最好的一片果园,出口量占全县一半以上,覆盖了5个村,共有483户业主。村民何德龙有百亩脐橙,去年净收益35万元。
赣州是全球最适宜种植脐橙的地区之一,自专家发现了这块地方,并引种脐橙成功后,市里就把这一在赣州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水果,当成最大的富民产业来抓,目前各县种脐橙已达百万亩,赣州已决定将其打造成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在车头镇的三排社区,有在深圳开设了水果连锁店的赣之源果业合作社,去年一年,就销售脐橙300余万斤;有以农校毕业生为理事长的三排瓜果合作社,68户社员,靠合作社每户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组织起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安远县现在已有合作社和各种行业协会178个,覆盖52%的农户,农户们的腰包也在产业化的发展中,渐渐鼓了起来。
从实际出发,赣州的经验开了花
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8个贫困县。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建设中想了不少办法。资金方面,除政府投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和政策优惠减一点外,还将各项涉农专项资金捆起来使用,既有效防止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又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政府的钱以奖代补,并采取实物补贴方式。
搞建设时,村里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率低于80%的村,就暂缓进行。不少自然村先由村民选举有威望的村民组成理事会,理事会出面宣讲动员,负责资金筹集监管,实行财务公开。兴国县文院村的村支书说,曾经有人捐资给村里建绕村公路,村里设了个理事会来负责,结果事情办得很好,适逢新农村建设,就借用了这种形式。村民的事村民办,农村有个红白喜事,也往往会设个理事会来操办。新农村建设中,理事会就成了不带行政色彩的一种组织补充形式。
赣州的同志告诉我们,一个50户左右的自然村进行建设,总投资约30万元,各方分摊一点,农民是最终的受益者,加上以自然村为单元,从根本上避免了大拆大建,与赣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适应,所以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