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5月31日电(记者王汝堂)31日,地处黄河最下游的山东利津水文站出现11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这是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以来入海口地区同期出现的最大流量。河务专家认为,黄河入海流量加大,对河口地区生态恢复有积极意义。
据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负责人介绍,5月底6月初,黄河下游来水普遍较小,尤其是近几年,为冲刷淤积的河道,河务部门连续进行调水调沙试验,每到这一时期,小浪底水库就要积蓄水量,下泄流量较小,而此时黄河下游汛期尚未到来,干旱少雨,往年入海口经常只有100多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去年5月31日,黄河入海口处的流量只有150立方米每秒。
据河务部门介绍,有两大因素造成了目前黄河入海口的“大水”:一方面,目前黄河干流五大水库蓄水量大,水量充足,是1996年以来蓄水最多的一年,小浪底水库有较充足的水量可以下泄,从2月下旬起持续保持10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另一方面,山东沿黄各地最近降雨充足,不少地方停止引用黄河水,春灌高峰时引黄供水达700立方米每秒,最近一个时期不足100立方米每秒,31日只有50立方米每秒,所以,绝大部分黄河水得以奔腾入海。
河务专家介绍说,黄河入海流量的加大,为河口附近海域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种群及数量增加。
1999年,水利部门开始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