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大兴安岭火场灭火一线官兵:与火魔决战到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加格达奇6月3日电(记者李宣良、吴杰)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捂”着厚厚的防火服,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睡在低矮潮湿的简易帐篷中,平均每天要在森林中穿行二三十公里……这就是正在大兴安岭砍都河火场参加灭火作战的数千名武警官兵的衣食住行。

    由于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0多摄氏度,风力常在五六级左右,所以扑火行动一般在夜间利用气温低、风力小的有利时机进行。

    记者跟随武警部队总部医疗专家组巡诊来到参加灭火作战的前线官兵的宿营地。自5月21日大兴安岭砍都河火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以来,这支部队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15天。记者在宿营地看到,战士们个个面孔乌黑,嘴唇干裂,上面结着一层血痂,不时地向外渗着血;橘红色的灭火作战服被树枝撕成了迷彩“裤头”、迷彩“裙子”;衣服帽子上遍布烧坏的大大小小的洞,有的甚至连衬裤、内裤都烧坏了;鞋子张开了口子,不得不用树枝绑着。

    在30摄氏度气温中,战士们身上穿着厚厚的防火服,汗水将衣服浸透,许多人患上了皮肤病。

    由于林区不能使用明火,战士们已经10多天没有喝上热水、吃上热饭了;加之火线漫长,给养难以及时供应,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事,而这顿饭常常是一个馒头或一盒方便面。

    林间的空地上,数百顶用木棍撑起的简易帐篷挤在一起。帐篷只有约1米高,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在太阳的照射下,地面的湿气蒸腾起来,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就和衣躺在帐篷里面呼呼大睡。

    “生活上的困难可以克服,最难忍受的是在林间行进。”参加过上百次森林灭火任务的刘亚伟上校说,“一个火点扑完后,战士们往往需要徒步行进二三十公里进行转场。许多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记者看到,许多官兵的脚底磨起的已经不是水泡了,而是磨掉了皮,变得血肉模糊。

    “即使是有伤的官兵,也不愿意被送下火线,大家憋着一口气,一定要与火魔决战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刘亚伟说。(完)

特写:林区百姓盛赞子弟兵

    新华社加格达奇6月3日电(记者吴杰、李宣良)大兴安岭连日的森林大火在数万军民的奋力扑救下终于被制服了,林区上空再次出现了久违的蓝天。3日一早,得知武警部队灭火前线指挥部即将转移的消息时,林区百姓纷纷涌上车站和街道送别亲人子弟兵。

    凌晨4点,新林林场通往火车站的道路两旁,站满了来自各个村屯的老百姓。年迈的老人来了,年轻人成群结队的来了,老师带着小学生们来了……新林镇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是我亲手煮的鸡蛋,还热着呢,是让娃娃们带到路上吃的!”77岁的老人王杉泉提着一篮鸡蛋对记者说,“虽然大火离我们只有30多公里,可没有一人感到害怕。有子弟兵在,咱老百姓心里踏实啊!”

    “我负责看守火场。战士们把明火打灭后,我们就去守住。那几天,我们轮换了好几茬,可他们一次也没轮换。他们在火场的10多天里,没睡过一个好觉,没洗过一次脸啊!”林区职工张理顺说,“他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娃娃,太辛苦了!谁家都有孩子,看到他们,我们真心疼啊!”

    林场老职工、81岁的苟于明老人说:“我见过最大的火是1987年的那场大火。这次大火比那次还要凶,幸亏子弟兵来了,大火才能被很快扑灭!”

    “我扑打了这么多年的火,可无法和武警战士比啊!”当了一辈子扑火队员的孙有龙对记者说,“战士一人顶俩,部队组织指挥好,整个火场就如打仗,战士们到哪里,哪里的火就会被扑灭。”

    运送指挥部撤离的车队开进了新林镇,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到车前。百姓和官兵的手紧紧拉在一起……(完)

 
 
 相关链接
· 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四个火场中的两个已得到控制
· 黑龙江、内蒙古三起特大雷击森林火灾全部扑灭
· 武警部队投入近万名官兵打响大兴安岭森林灭火战
· 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500官兵前往黑龙江增援灭火
· 砍都河火场降小雨 总攻战有望在未来几天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