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南省为保证三夏麦收顺利进行出台多项配套服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6日   来源:新华社

    柴油供应保障好 农民增收影响小

    新华社郑州6月6日电(记者刘子彦 李斌)尽管全国范围内柴油价格普遍上涨、供应处于偏紧状态,河南省由于政策到位、准备充分,收割机手与粮农的增收前景并未受较大影响,麦收工作如火如荼。

    记者在漯河、驻马店等地的农村了解到,由于柴油调价,每亩地的机收价格普遍由去年的30至35元上涨到35至40元,涨幅为5元左右,个别地方达10元。

    河南省农机局管理处处长吴东良跟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他说:“油价从去年的3元多涨到目前的4.75元左右,按每亩耗油2.7升来算,机收价格上涨5元能够抵消柴油涨价对收割机手的影响。”

    那么,种粮农民的收入会减少吗?河南上蔡县蔡沟乡乡长王新华表示不用担心。他介绍说,河南省今年对农民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政策,全省每亩地统一享受11.78元的综合补贴,“所以老百姓对机收价格上浮表示理解”。

    柴油供应方面,由于石油部门想方设法提前批量购进柴油,因此在全国油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河南的供应情况比较好。记者在漯河市郾城区的乡间遇到送油途中的中石油公司职工刘禄。刘师傅的车装着24个27升装的油桶,每天来回拉三四趟。刘禄说:“加油站天天忙着联系油源,机手一次加多少油完全没有限制。他们只要打个电话,我们就送到地头,不收运费。一次晚上十点接到电话,我也跑了一趟。”

    正在上蔡县蔡沟乡南头村割麦子的机手牛立新说:“这边服务挺好,没油了,10分钟就能送来。”(完)

    “明年我们还来这儿干”

    新华社郑州6月6日电(记者李斌 刘子彦)记者在夏收时节的乡间道路上,经常看到一台台转场的联合收割机昂首驶过。为保证跨区收割的顺利进行,河南省做足了各项配套服务。

    在河南,外地农机手持农业部统一印制的《跨区作业证》就能够免收过路、过桥费。作业区内有公安、交通部门设立的服务站,负责发放服务卡。卡上写有各种求助电话,农机手若遇到缺油、农机需要维修、没有作业地块等问题都能找到联系单位。许多服务站前还拉起了“机主同志辛苦了,请下来喝口水”之类的横幅,为辛勤劳作的农机手准备好凉茶和洗脸水,让远道而来的机主倍感温暖。

    在驻马店市上蔡县蔡沟乡开陈村,记者遇上了正送药下田间的乡卫生所所长李仙。她说:“现在由于天气炎热和水土不服引起的中暑和腹泻十分常见,因此我们两人一组、全乡共12个组,从29日起下到各个包干村,向奋战在麦收第一线的机主和农民分发黄连素、风油精等药物。”

    闫志杰是漯河市郾城区“三夏”服务中心农机维修点的服务人员,他说:“近两年夏收期间,政府都把我们组织起来,统一印制名片,发到机主手中。他们机器有个什么小毛病,打个电话我就骑着摩托车去修。”

    在孟庙镇田间路上,记者看到当地加油站的张师傅正开着拖拉机从麦田往回赶,车上二十多个油桶都已经空了。他说:“送油到田头不仅能节约机主的收割时间,同时也省下了收割机路上来回的油耗。我们24小时服务,早上四点半我开车送过油,晚上十二点我也跑过,总之,一定要为机主收割麦子做好保障。”

    上蔡县蔡沟乡乡长王新华表示:“政府为外地收割机手服务,就是为当地百姓服务。如果当地环境宽松,服务到位,收割机手明年还会来这里作业。”

    “三夏”期间,当地农业部门利用手机短信免费为农机手提供气象预报、作业价格和道路交通等信息。工商部门负责做好后勤保障。由各乡武装部牵头组织治安巡逻队,为路上的收割机手解决实际困难。

    来自山东的收割机手陈福喜说:“我们在河南已经收割几天了,这里收割条件好,吃、住、油啥都不愁,我们一定努力收麦子让农民满意,明年我们还来这儿干。”(完)

    麦茬留得低 禁烧有保证

    新华社郑州6月6日电(记者刘子彦 李斌)河南各地的麦收工作正全面铺开,各级政府狠抓秸秆禁烧和防火工作,确保“三夏”的顺利进行。

    记者在乡间采访时,常常见到“焚烧秸秆、法不容情”“保护树木、确保三夏进行”等横幅,还不时开过一辆挂着禁烧标语、开着高音喇叭的宣传车。

    孟庙镇政府的白学元乘着面包车七点半就出发了,晚上常常巡逻到十一二点,车里配有灭火工具,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白学元说:“镇上成立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从镇到村,层层签订禁烧责任书。出现了问题,包片、包村的干部要受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

    对于农民烧秸秆的原因,驻马店上蔡县蔡沟乡乡长王新华解释说:“主要还是因为秸秆留得过高会影响夏种操作。”

    今年这一情况有了改变。记者看到乡政府发给每位农民的《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信里写着“麦茬不得超过10厘米,对于超标作业者,群众可拒付收割费”。

    对于如何把握这“10厘米”,来自山东的收割机手陈福喜笑呵呵地回答说:“他们说要割多低,我们都尽量满足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没有见到焚烧麦秆的情况,田里的麦茬都在脚踝上下。令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农民对麦秆用途的了解更加深入,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麦秆的“归宿”问题。

    上蔡县蔡沟乡开陈村农民杨俊一边把麦子装进麻袋,一边告诉记者:“现在造纸厂直接上门收麦秆,1毛钱1斤;放在自己家里也能喂牛,或者当柴禾烧,比烧煤便宜得多了。”(完)

 
 
 相关链接
· 中国石油出台六项措施确保“三夏”期间农机用油
· 郑州铁路局开辟“三夏”物资运输绿色通道
· 武警“抢收突击队”助农战“三夏”
· 交通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为“三夏”提供运输服务
· 安徽省政府派出3个督查组 确保“三夏”工作顺利
· 山东开通农机作业服务网上直通车服务"三夏"麦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