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科学家“喜摘”陈嘉庚科学奖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李斌、卫敏丽)因资金问题中断数年的陈嘉庚科学奖,6日在此间“再续香火”。经过严格评选,晶体学家范海福院士、生物物理学家饶子和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涂传诒院士、密码学家王小云教授共同摘取2006年陈嘉庚科学奖的桂冠,各获奖金30万元人民币和一枚金质奖章。
这4位科学家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原创性科学贡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主要从事晶体学的研究,在晶体衍射分析中的相位不确定问题上作出了重要成果;饶子和主要从事和重要病毒、肿瘤有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涂传诒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太阳物理特别是太阳风的研究,成绩斐然;现年40岁的王小云来自山东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密码算法分析与设计,自1996年以来相继破解了一系列函数算法。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为设立于1988年的陈嘉庚奖。陈嘉庚奖共组织8次评奖,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和叶笃正等都曾先后获得过这一奖励。因没有固定基金,陈嘉庚奖的评奖工作于2001年中断。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银行等支持设立的陈嘉庚科学奖,主要奖励近年来获得或被认定的原创性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在世中国公民。陈嘉庚科学奖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
另外,闻邦椿等20位专家今天同时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完)
工程院课题组建议:实施17项重大节约工程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李斌、卫敏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6日在院士大会上透露,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由上百名院士、专家参加的课题组,从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论证,建议有关部门实施17项关键工程。
这17项重大节约工程分别是:农业节水与高效利用工程,水污染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过程,废旧木材和废纸回收利用工程,中低品位矿和复杂共生矿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提高一次能源资源探明率和采收率工程,大型、高效发电和输配电工程,汽车环保节油与燃料替代工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工程,新一代多功能钢铁制造工程,有色金属再生工程,提高石化工业资源利用率工程,磷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工程,水泥和墙体材料节约制造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机电产品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工程。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也是工程技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彦仲院士说,“我国要在2020年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不能再靠拼资源和能源的办法,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三产和高科技产业,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张彦仲院士表示,这17项重大节约工程和其中的关键技术项目如果完成并得到实施,到2020年,我国可节能5.5亿吨标煤;提供4.5亿吨标煤的可再生能源;改造中低产田3亿亩;节水600亿立方米;节约有色资源2000万吨;城镇建筑面积总量控制在300亿平方米,将节约大量能源资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