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6月6日正式开镰收割小麦。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组适时组织2006年夏季联查,结果令人鼓舞:通过推广一系列高产、节水成熟技术,项目区内藁城、正定等县市的大面积优质小麦喜获丰收。
河北省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省份之一,承担着“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课题实施以来,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黑龙港地区、冀东平原区3个生态类型区建立了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通过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等成熟技术的系统集成,形成了3套适合3个生态类型区的技术体系,并在相应区域示范推广。课题组针对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水资源匮乏、热量资源紧张、夏秋粮生产不均衡等限制粮食产量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围绕“节水高产并重”和“夏秋粮均衡增产”开展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极度缺水的黑龙港地区,突出各种节水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品种选用、秸秆还田、缩行种植、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等技术的实施,形成了节水条件下的两熟丰产技术体系。这3套技术体系产生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为全面提升河北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课题组在10个示范县建立小麦高产攻关田和大面积示范田,实施“缩距、增行、减水、调肥”的栽培技术,稳定实现了亩产600公斤以上。在正定县,项目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科技人员指导农民把以往浇冻前水时施肥改为春季浇水时施肥,由于此时正处于小麦生长旺季,同样多的肥料却能每亩增产50公斤;同时,减少浇水次数一到两次,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亩节水50立方米至60立方米,节水率30%左右。一增一减之间,农民的收益就得到了保障。(记者 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