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贴身而过 草原依然圣洁
新华社格尔木6月10日电(记者王圣志、文贻炜、拉巴次仁)在青藏铁路古露车站附近,一片再造“湿地”上牧草泛着淡淡青色,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悠闲地啃食着牧草,还不时有黑颈鹤、黄鸭等飞来觅食。
这片14万平方米的“湿地”,是铁路建设者模拟湿地环境营造的。规划中的青藏铁路古露车站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羌塘草原,需要占用14万平方米的湿地。车站施工前,建设者就考虑如何保护这片湿地。专家提出,湿地上的牧草不同于普通牧草,离开充足的水分将不能成活,除非再造一个与原来相同的湿地环境。
“再造湿地”方案于2003年春天实施。建设者先在原湿地旁植被稀疏处挖出与湿地等高的洼地,将湿地水引入其中,营造湿地环境,再将车站用地上的牧草连根挖出半米深,一块块植入人工湿地内。“人造湿地”建成后,经过3年观测和比较,目前古露湿地草皮移植成活率达98%以上,已与高原自然湿地基本适应并浑然一体。
青藏铁路要穿越可可西里和藏北草原。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说:“为了保护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尽量绕避,必须经过湿地时,一般采取以桥代路方式,让铁轨飞架而过,这类‘环保’桥梁在青藏铁路中长达几十公里。”
中铁三局青藏铁路指挥部环保部长张新礼说:“2001年工程开工时,有一个项目部的汽车司机不小心在便道限界外轧出一道车辙印,损坏了草皮。局指挥部作出决定,对这个项目部罚款2万元,对‘肇事’司机及其部门领导各罚款2000元。一道车辙受到如此重罚,看似天方夜谭,可又天经地义。因为高原植被太珍贵了,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清水河地区本来有很好的砂石资源,如果就地开采,可以省去很多费用。但考虑到可能会对这里脆弱的植被造成破坏,于是中铁十二局决定在五六十公里外的无植被区建立采石场。每立方米石料的运费净增20元左右,工程需要用料120万立方米,仅这一项就多花运费2400万元。
李金城说:“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是经过反复踏勘才确定的,尽量避免破坏植被。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都驻扎在兵站和建设青藏公路时废弃的房子里。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进行人工培植草皮。铁路路基所占用草地上的草皮,全部被移植养护后,再栽培到铁路路基边坡上。”
据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包黎明介绍,从2003年开始,青藏铁路参建单位着手在宽3米至10米、长约1110公里的青藏铁路格拉段路基两侧边坡种植或移植草皮。他们采用保水、保温和土壤处理等特殊手段进行培育和养护,现在青藏铁路俨然似一座“绿色长城”。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高原植被不仅没有因为修建铁路而减少,相反由于我们在高原冻土区植被恢复试验方面取得的成功,还为丰富和恢复高原植被创造了良好条件。”
青藏铁路公司负责人表示,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各车站,取暖使用以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车站的废弃物收集后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尽量用于绿化;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实行装袋,运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完)
青藏铁路成为人与动物“和谐之路”
新华社西宁6月10日电(记者王圣志、侯德强)夕阳映照可可西里草原,一列青藏铁路工程试验车缓缓爬上清水河特大桥,只见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大桥两边或埋头吃草,或抬头凝望,或悠闲地从桥孔中穿过……
这是记者日前在可可西里五道梁采访时见到的情景。穿越可可西里的列车并没有给栖息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带来惊扰,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已经有800多只迁徙藏羚羊安全、顺利地通过了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野生动物已成为车窗外一道美丽的风景。
“过去,藏羚羊只要一听到车辆和人的声音,立即就会逃之夭夭,一般在一公里内很难接近到藏羚羊。青藏铁路建设者对藏羚羊关怀备至,工程建设期间,不仅停工为藏羚羊让道,还救护失散的野生动物。现在,人们的关爱已经让藏羚羊渐渐淡忘血腥的过去,开始与人类亲密接触。”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扎多说。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说,建设单位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在青藏铁路线上专门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在确定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和位置时,不仅征求了牧民意见,还请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进行了论证。这些通道符合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饮水、迁徙的习惯,青藏铁路真正成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之路” 。
栖息于藏北高原的藏羚羊,每年春夏季节都会大规模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五道梁至楚玛尔河一带是其必经之地。为了保证它们自由迁徙,青藏铁路在这里设立了四处野生动物通道。其中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和长4公里的楚玛尔河特大桥,采取“以桥代路”形式设计动物通道,共有近3000个桥孔可供野生动物通过。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全线设置的33处野生动物通道全部建成。在铁路设计时,对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路线,尽可能采取了绕避方案;同时,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据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介绍,野生动物通道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3种形式。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的通道形式;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通道形式。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青藏铁路建设总工程师赵世运说:“总指挥部对野生动物通道重点地段进行全天候监测,摄像机全程记录了藏羚羊的迁徙状况。监测发现,大批量的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迁徙,其中一次就有800多只藏羚羊穿过动物通道。可以说,藏羚羊已经度过了对青藏铁路的适应期。”
在青藏铁路线上,几乎所有国际上的动物通道主流模式都可以看到。以后,旅客们还将经常看到“当心!这里有藏羚羊”“前方进入野生动物通道区域”等在国内其他交通干线上从未出现的交通标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