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12日电(记者周芙蓉)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小康村分别与经济落后村联手共建新农村,是山东省烟台市建设新农村的成功尝试。通过“3+1”共建实践,烟台一批经济落后村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003年烟台市公安局与莱阳市吕格庄镇陡崖后村结成帮扶对子,助理调研员宋钦运与另外一位同事长时间住在村里,摸底调查、确定项目、筹集资金、组织实施。3年来,烟台市公安局先后为陡崖后村筹集资金223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引进龙头企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不仅解决了这个村行路难、灌溉难等难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0多元。
记者日前来到陡崖后村采访,70岁的刁树功老人向记者说起村里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种地靠天吃饭,每亩仅收小麦200斤,如今,亩产可达500多斤;过去村里不通路,到镇里办事要走2个小时山路,现在公共汽车开到家门口。
烟台市委农工办主任李元彩说,陡崖后村的变化,仅仅是烟台市机关事业单位联建新农村的一个缩影。为了达到帮扶效果,2003年,市里制定了相关帮扶标准,对帮扶单位进行年度考评和3年总评,总评不达标的,延长帮扶时间,直至达标。3年来,91个市级单位重点帮扶132个村,投入资金6003万元,2005年,这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5元,比三年前增长58%。
蓬莱市南王街道办事处炮台村是个库区村,由于土地贫瘠,村民大量外迁,人均年收入600多元。自从烟台中粮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发动村民把自家土地全部栽上酿酒葡萄后,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700多元。
据了解,在烟台,像中粮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这样的工商企业就有500家,培育出粮油、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葡萄酒酿造等6大企业群体,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市内生产基地520万亩,农户220万户。
通过发挥小康村领导班子战斗力强、致富门路多的特点,带动后进村共同致富,是烟台市建设新农村的又一成功做法。
总资产达175亿元的小康村龙口市东江镇南山村,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后隋、西马、达沟、南张家等11个自然村,投资1亿元为这些村的农民建起了楼房,为所有适龄劳动力安排了工作。
如今,南山村村民上学、养老、福利等方面都比城里人要好。在南山村敬老院,82岁的隋智帮老人边看报边对记者说:“与过去相比,那简直是大不相同了。过去,村民种地靠天吃饭,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村里每年给老人2400元补贴,我们在敬老院一天只交6元,每天可以吃到花样不同的可口饭菜,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打台球、下象棋、看书报等等。现在的生活,过去做梦也想不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