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考生要分清招生类型,谨防上当
针对招生代理热的现象,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招生是学校行为,由高校招生部门代表学校行使招生权力。在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学校招生部门与各省(区、市)高校招生机构直接联系,由各省(区、市)高校招生机构投档,高校按照事先公布的计划、规定的程序和分数要求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这位负责人指出,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不得委托任何中介组织和个人参与招生工作。对所谓的中介组织或个人号称办理招生入学事宜的,家长和考生要分清是否属于普通高校招生类型还是其他形式,谨防上当受骗。(记者 袁新文)
家长、专家谈“招生代理热” 消除“黑洞” 呼唤“阳光”
近日,人民日报对招生代理现象进行了披露,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相关报道分别见6月14日文化新闻版《高考过了 “代理”来了》和6月16日文化新闻版《“招生代理”陷阱多》)招生代理热潮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堵住高招过程中的“黑洞”?一些家长和专家就此发表了看法。
希望孩子好 又担心受骗
家长渴望教育公平“货真价实”
河南一位侯姓家长说:“我收到了不少招生代理广告,对这种广告,我心里也很矛盾。虽说无论花多少钱,我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但我也知道这种代理是违法的,担心万一落个人财两空,反而把孩子给耽误了。”
“在报纸上看到过招生代理广告,我根本不相信他们。”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考生高小燕的妈妈说:“虽然周围也有一些朋友的孩子是掏钱上的大学,但我觉得,如果孩子本身成绩就低,即使勉强上了名牌大学,也会跟不上课程,对孩子来说是种人为的‘拔高’,反而会伤害到他。而且通过这种渠道上学,最终发的文凭是真是假,我也很怀疑。”
江苏考生张玲的家长也收到了数十份代理的广告,反复思量后担心上当受骗。这位家长说:“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巨额的中介费,不过周围的确有朋友通过这种渠道让孩子上了学。我衷心地希望有关部门能制止这种非法行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因为这对那些努力复习考上大学的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
代理热原因有三 “阳光”招生是良策
专家建议健全高招监督体系
“招生代理热”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认为原因有三:
根源一:高考招生制度中的“黑洞”。这种“黑洞”实质上源于高校和政府权力资源之间的博弈。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招生代理公司利用这样或那样的人脉关系,拿到了一些高校的“调剂指标”。这些“调剂指标”既是他们生存的依托,也是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滋长的土壤。
根源二:招生代理巨额利润的诱惑。招生代理公司往往宣称,加盟者每成功咨询一名学生,利润是1000元至3万元,并为加盟者提供零风险代理,即只需向公司交付几千元的管理费,就可获得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利润。风险看上去这么小、回报似乎又如此大,许多人都难抵这样的诱惑。在从事招生代理的人员中,有公务员、教师、医生、军人等各种人群。为了潜在的利润,加盟者竞相把目标转向自己的亲人、朋友,最终受害的其实还是学生。
根源三:家长信息闭塞,急求一纸文凭的心理。越是信息闭塞的地方,招生代理的市场往往越大。由于信息闭塞,家长搞不清“计划内招生、计划外招生、自考”等招生形式的区别,使得招生代理有机可乘。此外,每逢高考,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高校主管招生的负责人往往手机、电话一律不通,招生的正常咨询渠道不畅通,小道消息便四处弥散,使一些招生代理能顺利刊登虚假广告,或冒用高校名义发布虚假信息。
顾海兵认为,要根治招生代理热,消除招生“黑洞”,根本还在于招生过程要做到“阳光”,这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加大对高校的监督。他还建议,媒体应积极提供公共产品,比如派送免费报纸向考生和家长解惑;高校应主动公开报考和录取信息,让正常的教育咨询渠道畅通运转。(冯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