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唐山大地震后积极防疫 创造大灾之后无大疫奇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石家庄7月24日电(记者 张洪河)震后30年,新唐山以崭新面貌屹立在冀东大地。然而,从1976年地震后到1986年复建结束,唐山曾是一座由35万多间简易房组成的“简易城市”。

    大地震后,唐山人一下子又回到“构木为巢”的“原始时代”,形形色色的窝棚挤满了整个城市。1976年8月6日,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召开建房工作会议,要求在冬季到来之前,让灾民住进不怕余震,又能保暖越冬的简易房。会上还提出具体建房方针:“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

    群众从废墟中捡出石头、整砖和木料,就近取土,在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帮助下,盖起了大批简易房。各种建筑材料也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到唐山。沈阳军区部队曾参加辽宁海城抗震救灾,有建设简易房的经验,他们率先建成第一批标准简易房。解放军每天投入6万兵力,唐山百姓也有10万多人参加建房。截至当年11月中旬,唐山地区建成187.9万间简易房, 其中市区35万多间、420多万平方米。盖简易房成为震后唐山人一大创举。

    简易房结构简单,一是“两出水”的人字梁起脊房;二是“一出水”的前高后低滚水房。人们建起四柱木架,顶上铺苇席、草袋,上面再铺以油毡,用砖或石块压住。四壁砖石只砌到窗台,上半部用苇箔支撑内外抹泥。朝阳方向安装上门窗,没有玻璃就钉上透明的塑料布。室内搭火炕,烟道由房后出去。简易房高一般在2米左右,前后出水檐则只有1.8米左右。

    简易房成为唐山震后一大景观。从空中看,连绵起伏的35万多间简易房,成了“简易城市”的主角。简易房屋顶都是清一色的油毡,上面压着旧砖、石块等。

    简易房虽不美观,但能遮挡风雨,不怕地震。研究唐山建设史的作家程才实在《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指出,“简易城市”存在时间并不长,简易房的生命,有的只有两三年,有的则长达10年之久,它庇护着唐山人度过了震后最艰难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简陋条件下,唐山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一个现代化城市。到1986年唐山地震10周年时,23万户唐山人搬进新居,简易房完成使命,一个现代化城市取代了“简易城市”。(完)

死难者遗体妥善处理 唐山震后无大疫

    新华社石家庄7月24日电(记者 张洪河)在人类灾害史上,曾一遍又一遍重演大灾之后疫病流行的悲剧。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支援下,唐山打响防疫灭病的攻坚战,创造“大灾之后无大疫”奇迹。

    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时值盛夏,遗体腐烂,蚊蝇密布,肠炎、痢疾肆虐,重大疫情一触即发。震后不久,河北省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就成立卫生防疫领导小组,提出军民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结合、援唐防疫队与当地卫生防疫人员密切配合,大打一场防疫灭病的人民战争。考虑到灾区防疫力量不够,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1200多名防疫人员赶往唐山。

    人民解放军担当了掩埋遗体的重任。震后唐山市区有将近10万具遗体,是解放军官兵运到郊区掩埋的。还有部分遇难者遗体由亲属临时掩埋在市区,1976年冬天,唐山防疫人员和2000多名民兵,把这些遗体全部挖出,迁入郊外8个公墓深埋合葬。到1976年12月底,唐山地区共迁移和添土掩埋处理遗体19万多具,市区迁出埋在市内的遗体3万多具并进行了标准化掩埋。

    为了检验掩埋效果,1977年卫生防疫专家对遗体的掩埋方式做了全面评价,并从细菌、病毒、毒物、生化、病理、土壤、蔬菜等方面进行研究。事实表明,遗体迁埋后,周围环境的状况良好,未造成生物、化学污染,也没有形成传染病源。

    在掩埋遗体的同时,唐山广泛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00多台(件)消毒器械、5万多件防疫器械、460多吨消杀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唐山。防化部队出动洗消车,医务人员身背喷雾器,在断壁残垣中喷洒药物。国务院抗震救灾办公室还下令调农用除害灭虫飞机急赴唐山,前后共计141架次,喷洒马拉硫磷和敌敌畏45.29吨,从根本上消灭瘟疫孳生源地。

    1976年8月底,唐山控制了肠炎、痢疾。夏秋两季,还发放了50万份“痢速宁”,5万份“乙脑二号”注射液。震后第一个冬春,唐山成人和儿童分别接种了流感疫苗、流脑疫苗。1977年,全市各种传染病发病数比上年同期下降71.02%。大地震过后的30年间,唐山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出现疫病的流行。(完) 

 
 
 相关链接
· 今日唐山:唐山地震档案成为地震教育的重要资料
· 唐钢大地震后重建 年产钢超千万吨
· 老照片再现唐山震前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