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拉开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序幕。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日报记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共四篇,对这一改革进行评述。
2005年7月21日19∶00,无疑将成为人民币汇率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中国人民银行在那一时刻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从这一时点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将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
这是一个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举动,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年来,在初始调整的基础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积升值3.6%左右。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有贬有升,最高到达1美元兑7.9897元人民币,最低到达1美元兑8.1128元人民币,弹性明显增强。
人民币汇率一年来的变化表明,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不仅反映了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而且初步发挥了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更大了,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通过外汇市场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银行间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日在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建立后,远期汇率没有波幅限制,完全由市场决定。2005年9月23日人民银行扩大了银行间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同时商业银行对客户现汇美元挂牌汇价的买卖最大价差扩大至汇率中间价的1%。2006年1月4日,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了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由15家中外资银行做市商报价产生,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能平稳推进,和我国政府坚持的汇率改革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密切相关。这一改革的出台,主要是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了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的选择充分显示了中央政府的高度智慧。一年来的实践也表明,汇率改革的可控性得到了很好的把握,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推进了改革,又没有失去控制,避免了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尤其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的渐进性原则,有效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可以相信,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外汇市场,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由于按照现在的机制,根据市场的变化,人民币已经具有自主向上或者向下浮动的空间和能力,因此,人民币汇率将不再有官方宣布的一次性调整,而是在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根据外汇市场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自主浮动。 一个更加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必将会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