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湖北省建立市民道德档案激发社区和谐文明新风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7月25日电(记者 李鹏翔)“97-20号门的赵桂霞、216-10号的张桂珍因病住院,她们的邻居苏训迎、庞桂荣、胡望洋、王惠远等好街坊‘凑份子’前去医院探望。”在武汉市青山区钢花121社区的公告栏上,道德档案上的表扬一贴出来,就赢得围观群众的一阵赞许。

    在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所属的11个社区,近5万居民每人在社区都有一份道德档案。通过道德档案中善举的记载,社区居民你夸我,我夸你,夸出和谐好社区,夸出文明诚信好居民。作为“文明湖北”建设活动的一个城市亮点,道德档案引起社会关注的目光。

    道德教育新载体

    提起以前的121社区,社区主任杨桂英说,虽说是在一个大院子里,可大家互不熟悉,居民们常常是“垃圾随手丢、杂物见缝堆、上楼把门关、下楼把头歪”。

    为了扭转这种现象,121社区想出“双夸会”的新招。从2001年开始,在社区组织下,居民们每月定期凑到一起,婆婆夸媳妇、丈夫夸妻子、邻居夸邻居。社区将这些暖心事记多了,便萌发了为居民建立道德档案的念头。

    从2004年起,武汉市青山区决定在121、123两个社区建立市民道德档案试点,居民所做的好事被分别纳入“助人为乐类”“文明礼貌类”“爱国爱家类”等10个方面记载。居民可以自行记载,也可以由他人反馈记载。

    道德档案记录工作刚开始,前来提供信息者寥寥无几。社区党支部会上,老党员们说出了缘由:都是些小事,不值得说。

    “谁说是小事!”杨桂英说:“这些事可都是关系着咱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公开表扬,否则就没效果。”

    老干部李汉华首先响应,最多一次反映了5件好事。邻居们从公示栏中了解到自己被老李表扬,也争着到社区反映自己知道的好人好事。

    和谐文明新风尚

    121社区68门栋的居民为身患重病的邻居捐款,邸桂芬一次在社区说漏了嘴。这个门栋14户居民在道德档案上便记上了助人为乐的首笔记录。

    看到别人的档案记录越来越多,谁也不愿自己的“档案”空着。123社区的汪金祺主动为社区图书室捐书;罗翠英主动管理门前的4棵树;121社区的李惠琴将自家花卉栽到楼下,将杂草丛生的垃圾场开辟为优美的小花园……

    随着道德档案的记载,社区居民自我约束也加强了。有居民反映,123社区唐腊梅养的爱犬“花花”在户外草地上拉屎,影响环境卫生。社区干部刘青莲将此事记入了道德档案,并向唐腊梅转达了大家的意见。之后,唐腊梅积极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文明养狗学习班,主动担任社区宠物协会副会长。现在遛狗时,她不仅自带塑料袋,还提醒其他宠物主人注意环境卫生。

    一位研究社区自治问题的学者说,在潜移默化中,道德档案让居民学会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诚实互信新名片

    道德档案也成了邻里间相互沟通的诚信名片。123社区59门的热心人李清是社区第6党小组组长。在她的道德档案中,有着不少管“闲事”的记录。80多岁的邻居张婆婆由于腿脚不方便,多次将存折交给李清替她取钱。在119社区8门,被多次档案“记录”的一楼居民曾秀兰也是一个让大家放心的人,楼门内不少双职工家庭都习惯将自家钥匙留在她家,请她中午照顾子女。

    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道德档案也从社区走向了社会。社区与大部分居民所在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居民社区表现将被反馈到单位,作为升迁或评选先进的参考。一些用工单位开始到社区调阅道德档案,优先安排有诚信记录的下岗工人再就业。

    123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义生说:“市民道德档案鼓励先进,扭转了社会风气,道德档案是个人诚信档案的前奏,今后再加以完善,可成为信用体系的基础。”(完)

 
 
 相关链接
· 安徽省启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百千万工程”
· 各地各部门采取措施大力度加强我国社会道德建设
· 江苏将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督查
·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
· 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南昌举行 发表论坛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