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8月3日电(记者戴劲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客居此间已8年之久的三峡植物有望年内重返故里,为350平方公里的三峡水库消涨带披上绿装。
目前,武汉植物园已从60种迁地保护的三峡植物中筛选出了首批耐水耐旱植物,拟用于三峡库区消涨带的植被重建。武汉植物园专家吴金清称,这些“植物移民”返乡将有助于库区物种资源的保存和发展,并调整库区植物生长的数量和结构。
据介绍,三峡工程2009年竣工后,三峡水库人工控制的水位在145米至175米之间,水库两岸将形成长约5000公里、垂直高差达30米的“黄色裸秃”地带。这块没有植物覆盖的地带已成为三峡工程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
自1998年以来,武汉植物园开展了三峡库区自然消涨带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水库消涨带适宜物种的筛选和快速繁殖试验,投资800万元建成了一座模拟三峡库区的消涨带景观,从三峡自然消涨带生长的405种植物中选择60种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和生态适应性实验。
研究发现,三峡消涨带植物的生长规律与普通陆生植物刚好相反,它们在夏秋季常被水淹没,生长停止,处于休眠状态;在冬春季常露出水面,进入生长繁殖期。经多次实验,科研人员筛选出了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等首批适应三峡水库消涨带水位涨落规律的植物,这批曾经生长在三峡库区的乡土物种忍耐水淹的时间为3至6个月,有些物种可以忍耐水淹时间达9个月。
今年4月,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要求尽快开展三峡库区消涨带植被重建的示范工程。专家说,示范工程有望年内批准上马,这意味着三峡“植物移民”将能重返库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