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边的五花草甸、矗立在蓝天白云间的风力发电机;成片成片的绿色葡萄园;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森林……这是游客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看到的景象。
张家口地处燕山、太行山、阴山三条山脉的汇集处和内蒙古高原连接带,同时又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张家口气候寒冷,全市有沙化土地面积1800万亩,境内5大风口、9条风沙通道和5大沙滩。“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昔日张家口刮风的真实写照。
如何看待气候寒冷、风大这些天然的劣势?通过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张家口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市委书记刘永瑞认为,趋利避害,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生态经济循环区是张家口的战略选择。寒冷、大风恰恰成了发展错季绿色无公害蔬菜、风力发电、生态旅游、冬季滑雪的独特资源。
发展风力发电,到今年年底,张家口市风电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4.8万千瓦,届时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市。我们站在茂盛的绿草地上,身旁是排布有序、徐徐转动的白色风力发电机,感受着风电这一清洁能源带给张家口的变化。同样,张家口利用气候寒冷积极发展错季蔬菜,已达到130万亩,仅蔬菜一项为农民增收30多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如今在张家口境内,到处都是绿色。坝上茂密的森林和草地,山坡上错落有序的树林,公路两侧一排排大树,层层梯田多已变成了层层树林。这是近年来张家口组织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带来的景象和变化。据统计,林业生态工程总规模达到137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24%,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40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9.4%,涉及人口200多万,综合治理小流域面积6700平方公里,使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66%,提高了20个百分点。
生态美了,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了,农民怎么办?张家口的“百万头奶牛行动计划工程”,就是配合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的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饲养奶牛使农民增收。
人们羡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可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映入眼帘的是绿草茵茵的辽阔草原,却不见了草地中悠然的牛和羊,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牛羊全部改圈养了,农民会得到一定的补贴。禁牧后,张家口通过发展草产业、特色生态经济林、特色高效农业等,帮助农民增收。
此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形成了生态畜牧业、食用菌、玉米制种、马铃薯、杂粮杂豆等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葡萄、杏扁、杂果、苹果四大果品基地,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60多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9元,比上年增长10%。
张家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出了“坝上草原蒙古族风情游”、崇礼滑雪健身游,建成了四大滑雪基地,成为京津人夏季旅游避暑观光胜地,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52亿元人民币,成为农民增收主要产业。
湿地草原被誉为“地球之肺”,五花草甸属典型的原始湿地草原。在坝上沽源县,我们感受到了鲜花盛开的五花草甸被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被珍视的真实。沽源县共有湿地草原50万亩,其中五花草甸占6000亩,平均植被率达到90%以上。
为保护生态环境,张家口市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他们大力发展喜沙土的葡萄园种植和葡萄酒加工业,大力发展制糖业,在制糖的过程中,完成甜菜种植,到块根制糖,再到副产品糖蜜生产酵母、甜菜丝和酵母液生产饲料,最终养殖业和工业“废水”为土地增肥的闭合循环。(周建军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