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 汪涌 张薇 马向菲)距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日期还有两年,老百姓最关心哪些筹办工作,有些什么样的建议需要反映?北京奥组委对此又是如何回应的?就此新华社同他们进行了一次连线交流。
热点之一:张艺谋能搞好奥运会开幕式吗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受到了老百姓的极大关注,前不久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作团队总导演的张艺谋则成为争议的热点,既有很多人支持他,也有一些人表示怀疑。
52岁的徐淑慧家住北京西城区,她对张艺谋担任开幕式总导演就直伸大拇指:“这个选择不错,张艺谋是个艺术天才,我觉得他拍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特色浓厚,甭管大家评论怎么样,我觉得他知道发掘民族特色的重要。”
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朱峰非常喜欢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认为很有创意,既吸纳了中国文化的精粹,表现手法又很现代。但他对张艺谋担任开幕式总导演有担心,他认为张艺谋拍的东西太空,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的表现就很失败。
北京奥组委官员:张艺谋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导演,由他率创作团队来执导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可谓众望所归。最终选定张艺谋,主要是基于他对北京奥运会的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积累,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另外,除了其自身在艺术上的优势之外,北京奥组委更看中张艺谋很强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相信以他为首的团队能够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和艺术门类的长处结合起来。
开闭幕式的工作一直受到各方重视,今年创作团队已确定。导演组由包括张艺谋在内的3位国内非常有造诣的导演组成,同时聘请了一大批专家为顾问。创作团队工作非常努力,从13个竞选方案中集中其优势,创作了一个方案。今年年底,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创作方案将定型。
热点之二:奥运会的门票我们买得起吗
79岁的离休干部余智住在龙潭湖附近,他很担心2008年奥运会的门票老百姓买不起。既然在北京举办,就要照顾到北京和中国的老百姓。有钱人无论比赛在哪儿办都能看,你看世界杯,不是好多文艺明星都飞到德国去看比赛了。普通老百姓就不一样了,多少年才能赶上一次奥运会在家门口办啊,所以一定要让广大群众都能到现场看看。
北京奥组委官员:2008年奥运会门票可销售的大概有700多万张,这个数可能还会有些变化。门票定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到国情。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人能到现场观看比赛。所以,票价定得比较低。除开闭幕式和一些决赛的门票稍贵些外,大量的都是低价票。另外,我们还设立了奥林匹克参与计划,希望更多的学生有票看各种比赛。那些票非常便宜,只是象征性地收费,广大青少年不会因为买不起票而无法观看比赛。
在售票渠道方面,国际上通过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预订发售。国内将由一家票务公司发售,详细票价和销售计划待国际奥委会批准后公布。今年9月份,首先向具有门票购买优先权的合同客户销售,明年上半年将向公众销售。
热点之三:奥运会时会交通大拥堵吗
万博宣伟公关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希平在北京出去办事,花在路上的时间常常无法预估。北京的临时性交通管制多,时间也有点长,不够人性化,对老百姓的出行影响较大。2008年时对奥运会挑战最大的是交通。
北京奥组委官员:北京的交通目前仍比较拥堵。解决奥运会期间的交通,是筹办工作的一项重点。北京的交通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解决。首先,从根本上解决是加快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正在建设4条轨道交通,与奥运直接相关的,一条是从东直门到机场的轻轨,将来大量的游客将从机场直接到东直门;另一个是奥运支线,和10号地铁相连;第三条是地铁5号线,明年年底将试运行。同时,进一步开辟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北京在一些地区试行了公交快速系统,很受欢迎,准备在今后两年里进一步扩大。我们还准备进一步扩大公交专用线,真正实现公交优先战略。在城市周围建立几个大型公交枢纽,方便换乘。
其次,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参照其他举办过奥运会城市的经验,设置奥林匹克专用道,保障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官员、记者交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考虑实行一些临时管制措施。另外还要加强交通管理,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交通科学管理,使交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加强对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的宣传教育,让大家都遵守交通法规,使交通更有序。通过这些措施,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交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热点之四:金牌第一不如百姓身体健康更重要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市民张煜说:“2008年奥运会时中国人拿不拿金牌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文化和特征,加强交流沟通,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是善良、智慧和好客的,这才是根本。”
有着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于晓雷说:“要我是奥组委主席,我希望能把奥运会办得自然、和谐、流畅,金牌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拿了金牌第一又如何呢?真的体育实力就是世界第一了吗?奥运会金牌远不如老百姓身体健康更重要。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固然可以振奋国民士气。但不是最重要的,唯金牌论反而会有消极作用。”
北京奥组委官员:奥运会是体育比赛,自然金牌拿得越多越好。但奥运会应该给我们带来一种体育生活的新概念,使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如果我们的金牌数第一,但奥运会后体育人口减少了,这就是一个失败。如果体育人口增加了,体育消费者多了,市场会自动调节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不会出现体育场馆闲置的现象。中国人现在不愁吃穿,如果体育锻炼成为和下馆子吃饭、外出旅游同样平常的话,那就达到办奥运会的真正目的了 。
热点之五:硬件上去了,千万别在软件上吃亏
21岁的赵娜是北京萨德尼克大酒店的领班,她最担心的是场馆等硬件条件上去了,软件上却做不好,让人批评。她说:“最近有一件事印象挺深的,就是我陪一个韩国朋友去附近超市买东西,当时收款有两个队,队排得挺长的。后来其中一个收款员突然喊她的同事:‘这边人多,往那边轰几个人’。我那个韩国朋友学过一些中文,她就问我‘轰’是什么意思,我都不好意思给她解释。”
赵娜说:“其实我觉得大家都明白什么文明什么不文明,就是有时候不太注意。我觉得要解决不文明行为只能是每个人都尽量约束自己,有意识地管好自己。”
北京奥组委官员:“2008年奥运会时光是参赛运动员就有上万人,还有几万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除此之外,还有近50万人次的外国观众前来观赛。他们一下飞机,就将从方方面面的细节上感受中国、感受2008年奥运会。因此对于成千上万中国人来说,当好东道主就是最好的参与奥运会的方式。北京上千万市民更是东道主,届时,你的形象,你的言行,都代表着北京。比如你把城市环境爱护好,把城市交通维护好,就是最好的参与。”(完)
蓝天多了、出行方便了、体育融入了生活——北京市民谈奥运会筹办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 汪涌 马向菲 张薇)申奥成功的激动时刻已过去了5年多,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也已进行了5年多。几年来的奥运筹备工作,正悄然给北京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
环境变化最大,蓝天越来越多
对北京这些年来的变化,市民们认为环境保护工作上的改变最为明显。2001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朱峰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前年已回国在一家国企任职的朱峰戴一副钛合金边眼镜,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从小生长在北京,对北京的感情很深。留学回国后,最大的感受是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看见蓝天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北京开出租车的女师傅比较少,36岁的赵桂玲是其中一位,已经干了4年。腼腆的赵桂玲和记者一聊起奥运会带来的变化时,声音就大了许多。她说:“北京这几年的变化大极了,比如奥运村那边原来都是平房和庄稼地,现在已经是漂亮的森林公园了。这几年来,天蓝多了,环境感觉明显好了,人干起活来心情也舒服多了。”
25岁的银行职工蔡晓霞认为奥运会筹办这几年来,“绿色奥运”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她说:“现在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大家对环境保护话题谈得越来越多。节能、垃圾分类处理等许多环保观念,随着奥运会的筹办让许多普通市民越来越了解。环境保护是个长期工程,就应当从观念上加以改变。”
交通设施明显有改善,工程建设更人性化了
22岁的张博非是个开朗的北京男孩,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法律系学习。对北京筹办奥运会以来的变化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家在草桥,原来出行不太方便,但现在这里不仅开通了很多条公交线路,而且这附近还在修地铁,过段时间,地铁通了,出行就会更方便了。”
62岁的马运起住在新建的国家大剧院附近,是位老北京了。在谈到奥运会筹办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时,他打开了话匣子。
“我觉得自从申奥成功以来,北京的确有变化了,能感觉到政府一点点有计划地整修道路。比如在东直门那边,路全修了,通往首都机场更方便了。修路的时候各种人性化的提示牌等也多了。施工中也注意考虑到人们的方便程度了。比如原来我看见修便道的时候就在路上糊水泥,然后铺那种特别滑的红砖,我还琢磨呢,这水怎么往下渗呢,你看这不就全掀起来重新铺了防滑渗水的砖了嘛。”
参加健身的人更多了,体育正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54岁的段素琴退休后在京民大厦游泳馆工作,至今6年。她还是亚运村街道京民社区的奥运志愿者。她身着浅蓝色短袖运动T恤、深蓝色运动裤,说话语速很快,很开朗,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她说:“我在游泳馆工作6年,感觉人们的健身意识有很大变化。原来来游泳的基本都是收入高一些,而且本身就喜欢运动、愿意为健身花钱的人。不少老百姓锻炼身体也就是饭后遛个弯儿。现在就不一样了,5岁的小孩就被家长送来学游泳,退休的老人也来游泳,不少单位都给职工办游泳卡,因为他们觉得花钱让职工健身比花钱给职工看病更划算。我就感觉体育锻炼有了大气候。”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说:“体育生活化已融入到奥运城北京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北京市从今年起把体育生活全面推广到社区,将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出专门的经费提供支持,并请专家帮助各个社区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体育将成为北京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健康食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