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四川广大干部群众正紧急行动起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力以赴投入抗旱防汛减灾工作,确保人畜饮水,确保晚秋生产,做到重灾区减产不减收、轻灾区稳产保丰收、无灾区增产多增收,确保完成全年增产增收任务。
今年以来,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先后发生严重的春旱、夏旱和伏旱。这次旱灾强度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6月下旬至8月17日8时,全省已有112个县(市、区)出现伏旱。
面对历史上罕见的旱情,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奋起抗旱,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解决人畜饮水和确保晚秋生产放在首位,以抗旱防汛减灾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抗旱防汛减灾的实际成效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执政能力。连日来,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率领广大干部深入抗旱一线,和旱区干部群众一起研究治旱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迎战旱魔。
大旱之年,革命老区仪陇县新建的饮水工程发挥了抗旱骨干作用。3年来,饮水工程共建成集中供水站824处,打井16765处,打水窖(水柜)2004处。今夏,在持续90天的大旱中,饮水工程经受了考验,26万群众告别了饮水难,生活安定,生产自救从容有序。
为解决抗旱资金,四川省财政厅大力调整支出结构,陆续下达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资金共1亿多元,支持灾区抗旱救灾工作。这些资金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农业生产救灾和水利工程整治,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增加水量供应;支持群众生产自救,使重灾区减产不减收、轻灾区稳产保增收,确保全年增产增收任务实现;严防先旱后洪,在支持抗旱的同时做好防汛准备。省财政厅目前正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为扶持灾区发展晚秋生产,中央、省两级紧急安排的2039万元晚秋生产救灾资金已于近日下拨全省各地。省农业厅要求各市(州)农业局严格资金管理,不得将救灾资金层层分配,必须由县农业部门集中用于购买发展晚秋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物资,真正把补贴物资落实到重灾乡镇、村社的农户,并进行张榜公布。特别是秋洋芋需种量大,要及早落实种源,确保种植面积的落实。省农业厅还将根据各地调运秋洋芋种薯情况安排下批救灾资金,力争全省秋菜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指导各地利用好短时下雨等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保住苕苗,确保全省秋红苕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眼下,全省各地正抓紧抢收成熟水稻,“成熟一块,抢收一块”,确保颗粒归仓,将来之不易的粮食拿到手。
为帮助灾区群众实现大春作物晚秋补,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已暂停一切公休假,并组织1502个工作组、10212名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灾区,帮助群众抗旱减灾。
在抗大旱战斗中,四川各地干部群众集思广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抗旱办法。安岳县实行了“六法”抗水荒,大竹县的人工降雨队“追”着云层跑,凉山州13个县市人工增雨缓解旱情,仁寿县实施集雨工程引来“及时雨”,广安市农村实行“AA”制引水解决了抗旱资金不足,南部县农村实行“合理规划、自愿组合、村民入股、适当补贴”的“AA”制打井兴水方案,在大旱之年换来了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为夺取抗旱防汛救灾的全面胜利,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做到两个“算数”,即:人畜饮水要送到户里才算数,秋洋芋、秋红苕要种到地里、再生稻要蓄留到田里才算数。同时,加强救灾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挪用,确保专款专用,确保用在灾区和群众身上。 (记者李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