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合肥科技环保并重 设3道“门槛”拒“三高”项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初,合肥出台了“一号文件”和“八号文件”,每年拿出5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工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节能节地,促进农业产业化;设置规划、环保、土地三道“门槛”,拒绝“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工业项目进入;依据新编制的工业产业布局规划,优先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优势产业。8月11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拿给记者一份“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奖励兑付表”。他介绍说:“为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发展,市政府已经拿出1.06亿元财政‘撬动’资金。”

    “工业立市”重在科技创新。合肥高新技术企业已由去年的311家增加到330多家。今年以来,依托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合肥设立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2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重点引进高新企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完成投资14.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性投资近两成。

    “工业立市”重在环境保护。对科技含量低、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企业,市里设立了禁入门槛,投资1000多万元的金泰农药等一些污染企业被关闭停产,科立华等一大批“三高”项目被拒。合肥要求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综合水耗比“十五”末降低3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同时出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每亩土地投资强度由目前不低于120万元逐步提高到160万元,平均产出率不低于230万元,今年上半年由此清理回收闲置土地2000多亩。

    合肥的“工业立市”以农为本,力求城乡协调。市里对助农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开“绿灯”,总投资2.8亿元的合肥伊利乳业一期工程项目于7月19日建成投产,16条液态奶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处理16万吨鲜奶,带动当地新增奶牛养殖户约3万户,每户年创收约2万元。投资2亿元的“千喜鹤”生猪深加工项目,年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上百万吨。投资3000万美元的“隆平高科”种子开发项目、金润“米糠油”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纷纷落户合肥。今年上半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幅达43.9%,高新产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增长两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则由1.19吨下降到1.185吨标煤。(记者刘杰、何聪)

 
 
 相关链接
· 科技与环保需求“脱钩” 环保总局实施科技战略
· 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召开 曾培炎:提高环保科技含量
· 环保总局:我国正积极构建环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 碳捕获与碳封存实现燃煤发电近零排放研讨会召开
· 科技部: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