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全国各地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广大军民顽强奋战,夺得了防汛抗旱的阶段性胜利。然而,当前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9月份仍然是台风生成的旺季,秋汛发生频率高,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各级政府正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请看来自一线的一组报道。

    重庆--喜雨过后秋种忙

    “天不下雨,我们忙。天下雨了,我们更忙!”

    9月4日晚,如期而至的瓢泼大雨,让重庆市荣昌县铜鼓镇镇长张峻光欣喜若狂。他连夜打电话到各村,通知村民抢种晚秋作物。

    9月5日上午,细雨如织。在铜鼓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披着蓑衣戴着草帽正冒雨抢种秋洋芋、红苕和秋菜等晚秋作物。张峻光说,要力争在3天内全部种完秋庄稼。

    地处渝西的荣昌县是重庆的农业畜牧业大县,今年受干旱影响较大,全县夏粮减产15.6%,70%以上的畜禽饮水困难。9月6日,该县召开全县大会部署晚秋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全县计划拿出110万元,无偿为困难户提供4万亩黄籽油菜、1200亩秋洋芋和速生蔬菜种子,确保每户农民种植速生叶菜、萝卜、花菜等秋菜1亩,以达到人均增收100元的目标。同时,用提供补助的方式引导全县养殖户户均增养商品肉猪1头,人均增养家禽1只,实现户均增收200元的目标。

    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周勇说,我们正在全力以赴抢时间,争取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9月6日,记者来到永川市粮油技术和经济作物推广站,发现平时热闹的办公室门窗紧闭,寂无人声。“同志们全到乡下指导晚秋生产了,至少要一周时间才能回来。”门卫告诉记者。永川市农业局局长刘义全说,晚秋生产是确保大灾之年不减收的关键环节,由于长时间的干旱,一些田地和土壤发生了变化。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栽种方法,很容易造成晚秋作物的减产。为确保晚秋作物的生长万无一失,农技人员要根据土壤和水分情况,指导农民种植。

    抗旱救灾不能“等靠要”,生产自救最重要。9月5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丰都县迎来了一场大雨。该县迅速组织了30多个指导组分赴各乡镇指导晚秋生产。该县计划发展秋土豆7万亩,再生稻5万亩,蔬菜18000亩,秋红苕5000亩。加上其他晚秋作物,全县晚秋作物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力争秋粮总产量实现3.2万吨,农民人均晚秋种植收入30元以上。

    大春损失晚秋补。此时的巴渝大地,随处可见抢播晚秋作物的热闹场景,它在预示着一个丰收的来临。(记者 余继军)

    辽宁--抗旱救灾共渡难关

    日前,一份“查灾、核灾、报灾、灾民救济工作方案”摆上了辽宁省阜新市涉农部门的案头。从9月1日开始,阜新市抗灾自救项目全面启动。143万人参加抗旱,2000万省长预备金下拨灾区,今年的辽沈大地上,演绎出一曲抗旱救灾的壮歌。

    今年入伏以后,辽西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不足百毫米,比多年均值少了一多半。记者曾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看到,大片的玉米枯黄,道路边落满了杨树叶。辽宁省耕地受旱1589万亩,其中229万亩庄稼干枯;70多万人、3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8月26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到锦州义县察看旱情。石柱村村民杜立新家26亩山坡地全部绝收,家中口粮储备不足。了解情况后,李克强动情地说,辽宁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一手抓抗旱,一手抓救灾,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该救济的给救济粮,需要借粮的可以开仓借粮,大家共渡难关”。

    阜新市实行市级领导包片、市直有关部门包乡镇制度,要求干部下到村、“蹲”到户。阜新发电厂为阜新镇送去30台水泵、20个水箱和5万元资金;阜新市农机总站成立维修队;市卫生局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送医送药;市旅游局则计划着帮助紫都台乡劳务输出1000人。锦州市、黑山县两级政府3次召开专题会议,朝阳市政府主要领导也连续深入抗旱一线。

    “遭灾不减志,减产不减收”, 扎兰营子乡大五家子村村民祝桂玲一家人花700多元钱在河边打了一口抗旱井,又买了1100多延长米的输水软管。祝桂玲说:“我家已经浇了5亩地,几天之内,还要浇完25亩地。”据统计,辽宁受旱地区共组织143万人参与抗旱,开动所有的抗旱井、方塘和泵站,使用资金3.2亿元,浇灌了1060万亩次农田,解决了4.3万人、2.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8月26日凌晨,沈阳的增雨飞机呼啸腾空,4小时后,阜新和朝阳的增雨飞机也相继升空,辽宁省近年来动用飞机最多,作业最密集的一次增雨作业开始了。据初步估计,本次作业大约增雨3亿立方米,辽宁旱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利用降雨的有利时机,辽宁灾区开展了生产自救:对收成无望的地块,收割秸秆作青贮饲料;发展抗旱能力强的养殖业,开展劳务输出,做到秋灾冬补、农灾牧补。(记者 徐元锋)

    渠县--抓晚秋 靠科技

    “铁牛”上岗牛下岗、田块盖上草“被子”……特大旱灾之后的四川渠县农村的田间地头,处处呈现一派大抓晚秋生产的火热景象,但更为吸引人的是这里村村寨寨涌现出的新鲜事。

    “铁牛”上岗牛下岗

    “轰隆隆,轰隆隆……”8月28日,一走进中滩乡寨坪村,马达的轰鸣声便不绝于耳:一台台开沟机、旋耕机正冒着黑烟在田间往来穿梭。而不远处的溪河沟边,几头黄牛啃着草,不时“哞哞”地叫,似乎对“下岗”很不服气。

    村党支部书记胡道忠告诉记者,由于中央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和农机补贴政策,加上实施“三村建设”(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学科技、用科技,购买使用新型农机的热情。农民买农机一方面方便自己,另一方面还可用来打短工挣钱,一年即可收回60%以上的成本。现在,仅寨坪村就买回了好几台新式农机具。为了激发农民晚秋生产的积极性,该县农机局最近还出资4万多元购进了1台开沟机,巡回各地帮助农民耕作。目前,全县已有“铁牛”360多台。“铁牛”上岗,水牛自然就下岗了。

    稻草当“被”可保墒

    “田也怕冷,也得给它盖被子。”在渠县渠北乡庆丰村,不少村民正忙着给刚下洋芋种的田块铺上厚厚的一层稻草。这么热的秋伏天气还盖草甸。记者的疑惑引得村民刘玉梅笑弯了腰。

    县农业局的技术员解释说,这是今年推广的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新技术。稻草覆盖能调温保墒,秸秆还田还能培肥地力,而且免耕,省工省力省时,比以前节省成本至少10%,一亩秋洋芋可以收入1000元以上。县长王能秋说,往年被白白焚烧或扔掉的稻草,如今也成了香饽饽,因为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使全县6万亩田块盖上了“被子”,15万亩田的稻草派上用场。

    土地吃上“营养餐”

    “田地也和人一样,吃啥得讲究营养搭配!”眼下,在渠县农村,随处可见农民用三轮车往田里运农家肥。天星镇菜场村种植大户张渠华,正用三轮车从养猪场拖回粪便,还买回了红苕、洋芋、蔬菜的专用肥。张渠华说,现在种地不能光施氮、磷、钾,我这10亩地全部按照农技员开出的配方用肥,缺啥补啥,可不能白扔钱了。

    最近,渠县农业局派出12个科技服务工作组到全县60个乡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该局土肥站还主动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服务,让农民对症下药巧施肥料。据了解,为了让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晚秋生产以来,该县通过发放农技资料、农技广播,举办农民夜校、田园学校等多种形式,已培训农民13万人次,使60%以上的土地吃上了“营养套餐”。(陈运英 邓良奎)

 
 
 相关链接
· 农业部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农业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 广东省物价局通知物价部门严防商家哄抬建材价格
· 安徽下拨抗旱经费和抗灾用电指标支持抗旱等工作
· 浙江省慈善总会开通捐赠热线助灾区人民抗灾自救
·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向广东省灾区捐款362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