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体育总局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 综合指数升0.75%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杨明)国家体育总局18日在京公布了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并存在三大特征和变化趋势。

    公报显示:和2000年相比,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提高了0·75%;国民身体素质综合指数提高了3·43%;但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降低了0·86%;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下降了9·65%。

    三大特征和变化分别是:第一、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比2000年有所增长;第二、20到69岁年龄段的乡村人群体制比同年龄层的城镇人群差;第三、国民体质水平在我国呈“东高西低”状态。

    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继续呈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学生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持续下降;蛔虫感染率降低。但是,在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同时,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解读公报时说,不同年龄段人群各类指标的变化存在差异。幼儿、成年和老年人体质总体水平均有所提高。成年男性肥胖率比2000年增加了1·7%,其中,40到44岁的年龄段肥胖率增长最多。城镇和乡村人群以体质优秀率来对比,前者比后者在各年龄段上要高出几乎一倍,不合格率则要少一倍。在全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最高的分别是:上海、江苏、山东、广西和北京,倒数几位的分别是:西藏、贵州、青海和新疆。国民体质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和2000年相比,国民体质优秀率为13·8%,提高了1·5%;良好率为25·2%,减少了0·2%;合格率为48·2%,减少了1·2%;不合格率为12·8%,减少了0·1%。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胡家燕说:“针对本次监测所获信息,体育行政部门将继续以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今后群体工作首要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指导大众科学健身,提高体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等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于2005年结束。监测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四方面的24项指标。监测对象为3到69周岁的中国公民,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分为幼儿、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四个年龄段,涵盖了25个民族的223200人。监测中首次使用了“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的量化指标,建立了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完)

 
 
 相关链接
· 体育总局发言人表示直面审计结果 认真进行整改
· 体育总局下发2006年全国青年排球锦标赛竞赛规程
· 体育总局印发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
· 体育总局对公务员进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应用培训
· 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谈体育“十一五”规划两大特点
· 体育总局举办第二期信息员培训班并安排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