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农业部获悉:我国高度重视发展保护性耕作,目前已在15个省份的167个县实施了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
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今天举办的中国和加拿大保护性耕作论坛上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发生沙尘暴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对农田实施少耕、免耕,用农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水蚀和风蚀,具有很好的保土、保水、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沙尘、提高耕地质量的作用。
据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黑风暴”之后被引起重视,至今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的主导性技术。2002年我国政府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重点在北方地区示范推广,目前已累计投入1.4亿元资金。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约有7亿吨,半数没有进行利用,而且多数秸秆直接焚烧于农田,造成大量浪费和区域环境污染。保护性耕作可直接消化70%左右的当季作物秸秆,形成“秸秆还田—肥田增产—再还田—再增产”的良性循环。
据悉,北京市将用3年时间取消铧式犁,在京郊农田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到2008年建成全国首个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示范省份,减少农田一半左右的扬尘量,缓解北京沙尘天气危害。同时,我国还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