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用扶犁耕作,女不必弯腰插禾”,农民着靓装站在田埂上抛秧种田,已是广西农村寻常事。截至今年上半年,广西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和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简称“三免”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2200多万亩,共计为农民节本增效12亿元。
广西全州县农民谢合良,如今种田省力了。近几天,他轻松穿行在200亩稻田间,把诱虫灯架在绿油油的稻田中央,既灭了害虫,又为稻田养鱼提供饵料。他说,采用化学或生物方法来防虫除草,每亩比“勤人”用传统方法耕种的增产10多公斤,结合稻田养鱼,每亩一般可增收150元至300元。
作为集免耕、抛秧、除草、节水、秸秆还田于一体的节本增效新型技术,是一种与传统耕作完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法,该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粮食作物十大主推技术之一。
从2001年起,广西加大力度推广“三免”技术,全区农业部门和万名农科人员深入村屯,通过现场观摩、发放资料、层层培训、田间地头指导等多种措施进行推广。迄今,全区已有500万人次接受免耕技术培训,惠及农户超过350多万。
在实践中,广西农业部门摸索出稻草(绿肥)还田免耕抛秧、免耕“稻+灯+鱼(鸭、蛙)”、免耕“玉米+灯+鸡”、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茎叶还田”等10多种高产、高效、生态、环保技术模式。为确保“三免”技术的顺利实施,农技人员还创造了“三避”技术,即农作物避雨、避寒、避晒,确保“三免”农作物高产优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介绍,经试点反复实验证明“三免”技术的优势实实在在,除了稳产高产、省工节本、优质高效外,还具有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效应。目前,广西免耕面积已占全国的70%,创下“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的5项“全国之最”。(记者 李红梅 郑盛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