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星期六,北京东四社区的戴志勤大妈总会参加由街道组织的“市民公益英语大课堂”活动。“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会有很多外国朋友来,万一遇到他们问路什么的,咱学的英语就派上用场了!”国庆前夕,谈起自己新的生活内容,大妈这样对记者说。
与她一样,家住东四流水东巷的张立贵老人给记者谈起了抖空竹与他们的胡同文化:“打小我就爱玩空竹,现在胡同里的大人小孩都跟着我玩。北京要办奥运会了,让国际上的朋友也欣赏欣赏咱中国人的项目,全民健身迎奥运啊!”
为了迎接奥运会,东城区在东四创立了奥林匹克社区,社区组织的系列活动除了“市民公益英语大讲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外,还有居民火炬传递、建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等。此举旨在把迎奥运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市民的文化素养。
不只在东四社区,通过迎奥运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北京已蔚然成风。采访天桥社区,顺着一阵阵空竹声,记者见到了王顺才老人:“我十来岁就会抖空竹,玩了几十年了!平常没事儿就抖两下,就当锻炼身体。空竹是咱百姓喜爱的玩意儿,街坊邻居因为玩空竹都认识了,邻里更和谐了。没想到咱们传统的玩意儿还能为奥运出力,我真是特别高兴!”说着,老人把空竹高高抛向空中,又轻轻接住,“猴子捞月”、“金鸡独立”、“左右单边”……一个个花样让人眼花缭乱。
“北京的天桥号称‘民俗文化之乡’,这里土生土长的抖空竹、耍中幡、放风筝等民俗文化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让这些传统的项目与奥林匹克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天桥街道创建了‘人文奥运民俗文化体育社区’,促进奥林匹克精神传播。”据该区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的李富亮介绍,目前天桥街道为辖区居民开辟的社区健身中心已达3000平方米。
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有近半数位于北京朝阳区。区长陈刚介绍说,“我们区率先制定了《人文奥运朝阳宣言》,号召300万朝阳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人文奥运的实践中去,提出了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创一流的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一流的城市环境等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部署”。目前,这个区组建了十来支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单位,开展普及奥运知识、和谐社区创建、英语、文明礼仪等培训活动,同时开展扶贫济困、关爱他人等公益活动,以此宣传奥运理念,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
志愿者是决定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各个社区的咨询宣传点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今年开始,北京开始实施市民奥运志愿培训计划,已有70多万人参加了此项培训。记者刚走进东四社区,就被当成来报名做奥运会志愿者的市民了,马上有热心人为我指点路径。北师大实验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女同学随爸爸一起来报名,当得知1990年7月1日以前出生的孩子方可报名时,她有些遗憾,但她对爸爸说:“不能当志愿者,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用电、不随地吐痰、分类投放垃圾、爱护花草什么的,这些都是我可以做到的。我还可以把学到的保护环境的知识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让大家都为绿色奥运做出一份贡献。”的确,精神文明建设不分老幼,北京已建成100个“社区儿童德育中心”,并陆续投入使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鸿祥说,这些中心的建立,丰富了人文奥运的内容,搭建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个平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围绕“礼仪北京、人文奥运”主题,北京以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仪为主要内容,每两个月一个专题,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北京体育大学孙葆丽教授说,“奥运志愿者宣传工作和推广工作的展开,以及招募报名工作的开始,整个过程同时传达着奥运的人文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全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奥运精神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让奥运志愿者了解,更多的人也可以同时了解,以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曹红艳 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