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28日电(记者李丽静)固始县,地处河南省东南角,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这里远离中心城市,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既缺资源又无工业。当地决策者们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困扰,把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唱响了劳务输出大县的“回归工程”之歌。
人口“包袱”变财富
固始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160万人口中,128万是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固始人“穷则思变”,开始外出务工。他们或从事农业季节工、建筑小工、清洁工,或在矿山、窑场、砂石场从事体力劳动,从而实现了固始劳务经济的“一级跳”:跳出农门进城门,实现脱贫,形成务工潮。
1988年起,固始县开始引导农民从盲目流动向有序流动转变,产生了许多“走出一个,带动一片”的好典型。三河尖乡农民万正和利用在安徽柳编厂打工学到的技术,在深圳开办了自己的公司。2000年6月,又进军美国市场,在纽约成立了亚洲工艺公司。在万正和的带动下,目前固始县柳条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30多万农户从事柳编生产,产品共有柳、草、藤、竹、木及混编、染色等20大系列、5万多个品种,出口到8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
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说:“这是固始劳务经济的‘二级跳’,完成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原始积累,从做打工仔到当老板,形成了创业潮。”目前,在固始县50万打工大军中,老板多达16万人。
昔日他乡致富 今朝返乡创业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固始县的劳务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已近40亿元,是以前全县财政收入的17倍。随着大量财富的涌入,固始县的房价一路飙升,电器、服装、餐饮、娱乐业一片繁荣。
在这种形势下,固始县委、县政府开始启动劳务经济的“三级跳”: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二次创业,把财富投向加工制造业,用二产的壮大推动三产的繁荣,实现固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4年,固始县出台《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规定外出务工者返乡投资和外地客商一样,享受用电、用地、信贷、税收等政策优惠;有关部门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对贡献突出的返乡创业者,政府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等。
在具体操作上,他们建立由县委县政府督察室、县招商办、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县优化环境办公室共同组成的督察室,配套“马上办”“直通车”和“经济110”机制,实现回归企业需要办理的所有事务都在督察室一门进、一手清;建立返乡创业人士恳谈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恳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实行返乡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每个县级领导干部至少联系一个重点企业,为企业发展当好服务员。
郑全新,一个30多岁的固始人,儒瑞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告诉记者:“2005年8月,在县领导‘回归工程’的感召下,我向县发改委交了5万元订金,他们为我在民营工业园盖起了标准化厂房。今年3月,总投资200多万元的工厂正式投产,每年可订单生产运动服装100万至150万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等地。”
固始县督察局副局长杨培松说:“固始县民营工业园中,类似郑全新这样的企业有40多家,其中20多家已正式生产,另外20多家正在建设。”
据统计,自实施“回归工程”以来,固始县已吸引2.1万外出务工者回乡投资,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开办各类企业1000多家,其中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400多家。
“金凤凰”归巢引来满园香
“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意义》中的论述,在固始县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固始县县长方波告诉记者,“回归工程”加快了固始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固始县工业基础原本很薄弱,实施“回归工程”以后,工业发展迅猛,增加就业岗位12万个。
郭陆滩镇农民张义华,与同在温州经营水暖器材的29位固始籍老板集体回到家乡,投资兴建中原水暖器材城,开创了外出务工人员“打捆式”返乡创业的先河。郭陆滩镇副镇长詹徽介绍说:“现在,中原水暖器材城已有企业86家,累计投资1.2亿元,年产值3亿元,成为中国第三大水暖器材生产基地。”
在“回归工程”的带动下,固始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正大集团、上海开开集团、浙江盾安集团、世界何氏宗亲会、美国天潮茶叶集团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投资固始,进一步提升了固始这个“打工者”城市的品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