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南昌县,卢国平颇有些名气。谈起这位一手搞起1.6万亩农业示范园的民营企业家,从县领导到普通村民,无不啧啧称赞。“卢国平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种养新路子,将一亩地的纯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来南昌县采访,你们不能不去他的示范园看看!”县长肖玉文对记者说。
“一田”如何能“三用”?10月8日下午,记者赶到位于蒋巷镇的国旺农业示范园,找卢国平一探究竟。进入园区,只见数千亩整齐的稻田间,果树成行,水渠成网,联合收割机气派地停在田边;数千亩广阔的水面上,螃蟹横行,鲈鱼戏水,间或一群野鸭自由自在地游过。好一派壮观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景象!
指着不远处的水稻田,卢国平细细讲起了他的“一田三用”。“稻田里种上双季水稻,这是一用。可是光种水稻,稻田有近半年时间是闲置的。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呢?田埂四周种上果树,这是第二用;田边挖出壕沟,放养龙虾、螃蟹,这是第三用。这种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来单一种粮食,一亩地纯收入只有500元;而这样一来,一亩地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谈到这儿,这位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的企业家兴奋了:“现在,我正在发动周边农户明年跟我一起来做,共同致富!”
种粮大户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也成了企业家。在南昌县采访,记者听到许多类似的故事。在从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中,南昌县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工农互动,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南昌县地处南昌市的“南大门”,历史上有“江南粮仓”之称,农业基础较好,而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富民强县,不搞工业化不行。南昌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农业大县搞工业,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不能以损害农业、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基本农田绝不能占用。于是,在2002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县政府集中财力投入18个亿,在一片荒滩沙丘上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开发区————小蓝经济开发区。三四年工夫,就形成了汽车汽配、医药医器、电机电器、轻纺服装、食品饮料五大支柱产业,2005年实现了6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向工业强县迈出的第一步令人欣喜,但南昌县政府没有忘记工业化的初衷是反哺农业、富裕农民。“小蓝开发区每平方公里投入达1亿元,寸土寸金啊!但我们把最好的土地都给了为农业服务的乡镇企业。全县大部分的禽蛋加工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产生的税收我们一分钱不要,都归乡镇。”谈及此处,肖玉文颇有些感叹。“坦白说,从经济角度考虑,我想请他们走人!现在外面许多知名企业都想进来,引进这些企业,收益当然要比收留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可观。但想想,乡镇哪有钱去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政府不支持谁支持?”
正是在政策的扶持下,一批“农字号”企业扎根园区,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
以经营鸭子著称的煌上煌集团,400多家连锁店遍布全国,把烤卤食品这个小产业做成了响彻大江南北的大品牌。副总裁范旭明身兼南昌市鸭业协会的副会长,他告诉记者,在“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南昌县的养鸭户已经成了煌上煌“第一车间”的“工人”。为了使农民放心养鸭,煌上煌确定了保护价机制,2005年下半年,禽流感一度蔓延,鸭子价格跌到1块多一斤,但他们仍然按照保护价4.5元/斤收购,帮助农民顺利渡过了难关。如今,煌上煌的养殖基地已经发展到了全省30多个县,在省内外建立起了300多个村级订单基地,带动养殖户5.8万户,帮助农户增收近2亿元。
在大批煌上煌、国旺、国鸿这样的“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蒋巷的粮食、冈上的蛋鸭、南新的黄鳝、黄马的茶叶、三江的蔬菜……一条条农业产业化的链条被构筑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闯进了市场。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14.16%。口袋里有了钱,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也随之提速,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在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南昌县是全省唯一被评为综合竞争实力A级的县市。
“一田三用”的种养路子使卢国平们富裕起来了。而在南昌县这块“大田”上,以工农互动为主旨、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的发展模式,强壮了工业,提升了农业,搞活了流通,这不是另一种意义的“一田三用”吗?(郑杨 梁沂滨 赖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