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谈农业大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25日   来源:经济日报

    湖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经济总量增大,结构改善,效益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城乡就业,为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与全国和中部各省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湖南的工业化水平仍然比较低。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对农业大省的湖南,任重道远。

    一、正确把握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立足点

    所谓新型工业化,新在不同于早期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新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把握这样几个立足点。

    一是要立足现实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不能另起炉灶。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建国后国家在湖南布局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等重化工领域。目前湖南的十大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都是重化工业。2000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比为42:58,2004年调整为35.7:64.3,2005年进一步调整为35.2:64.8,重化工业比重大,加速发展的趋势很明显。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需要重化工业的发展。从市场需求看,近年来住宅、汽车等产品进入大众消费时期,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都对重化工业产品提出了大量需求。因此,重化工业是湖南工业的基础,是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湖南工业实力还不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质量来讲,湖南的工业化都需要有一个加速期。要加速,就要立足现实基础,发展在全国相比有竞争力的产业,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发展壮大已有的支柱产业,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是要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跳出工业抓工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时间上计算,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延伸了制造业的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和依托。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越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越强。要围绕工业制造业、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打破市场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是要立足惠及全省人民。我们搞工业化,不是为工业化而工业化,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富裕全省人民,重点和难点是富裕农民。“十一五”时期,湖南省每年有100多万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再就业,有近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处在不稳定转移就业状态。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对GDP、对财政的增长贡献较多,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的能力低。所以,无论从工业化本身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都不能靠一条腿走路。要注重差异性,坚持多层次发展,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增强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放到战略层次来看待,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工业化不仅要考虑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还要特别关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避免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深化、加速的必然选择。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要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着力点。

    1、抓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湖南目前已形成十大优势产业,有一批以十大标志性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我们要把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突破口,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目前,省里已围绕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了“十一五”重点培育的50个产业集群,如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岳阳石化产业集群,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等。

    2、抓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

    没有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难以解决湖南的工业化问题,也难以解决湖南的“三农”问题。单从农业人口转移来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大企业科技水平越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高,数量需求越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注重布局大项目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走“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要把发展中小企业与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依托湖南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依托竹木、矿产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开发加工型产业集群;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要鼓励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新机制。

    3、抓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发挥后发优势,在新起点上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要发挥好高新园区的作用。湖南目前有7个高新园区,高新区的发展要解决有企业、无产业的问题。要结合已有的产业布局,培育高新区的核心产业,重视引进关联度高的企业,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二是要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十五”期间,湖南平均每年取得科技成果950多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居全国第5位,但科技成果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突出转化重点,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三是要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4、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

    以工业园区的方式,建设适宜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园区环境,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工业投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湖南现有经国家审核保留的工业园区(开发区)76个。2005年,全省园区经济占经济总量的1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0%以上集中在园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平台。要抓好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信息服务三大园区公共要素建设。要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园区。要加强协调服务,支持已入园企业加快发展,重视发挥现有企业以商招商的作用。同时,要重视研究解决园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融资问题等具体问题。

    5、抓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集群。

    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在工业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湖南省现阶段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阶段。长株潭3市是发展的优势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从成长性来看,已初步进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阶段。湖南将加快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生态同建的“五同”建设,推进区域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市场体系、社会发展6个一体化,着力把长株潭打造成湖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同时,还将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设研究,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

    总之,立足新起点,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需要以改革的思路和过硬的措施来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改善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强化金融支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推动农业大省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关链接
· 张春贤: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努力构建和谐湖南
· 湖南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 张春贤讲话
· 张春贤:迅速兴起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