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投资促进周暨第三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既是向‘俄罗斯年’闭幕活动献礼,更是翻开了两国投资合作的新篇章!”11月9日上午,中俄投资促进周暨第三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会议发言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作出如是表述。围绕中俄两国双边投资合作这一主题,张晓强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俄又一批合作项目成功签约,充分表明中俄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双边投资合作!”在见证了中俄企业代表又成功签订一批合作项目后,张晓强的语调高昂:“目前中俄经济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双边贸易额已连续七年保持增长,预计全年将再创新高。这是双方投资合作的经济基础和机遇所在。”
近年来,中俄两国投资合作规模成倍增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第一、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上双方共签约19个项目,中方投资总计21.5亿美元。为促进这些项目顺利实施,中俄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本着互利互信、平等合作的原则,为推进合作和落实项目付出了巨大努力。
目前,第一、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签约的19个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中方已累计投入2亿美元。其中,10个森工项目中7个已开工建设,3个将启动;5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已开工建设,1个将启动;1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投产;1个矿产项目已完成勘查工作;1个化工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既为俄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进一步增强了双方深化投资合作的信心。
张晓强告诉记者,通过第一、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双方就坚持“坦诚相待、真挚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明确重点,注重实效;加强服务,提供便利”四项合作原则达成了重要共识,并提出了投资合作的六大重点领域。主要包括:
——林木深加工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两国林业合作已越来越多地从采伐向深加工发展,这符合中俄资源领域合作的总体要求,双方企业在俄赤塔州合作的后贝加尔木材深加工项目和下诺夫哥罗德州合作的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合作逐步加强。两国企业在铁矿、有色金属等矿产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我们支持中国企业开发俄赤塔州别列佐夫铁矿和诺永达拉果铅锌矿、图瓦共和国克兹尔—塔什克铅锌矿,并希望中国企业能参与赤塔州乌多坎铜矿开发项目。
——能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中俄能源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萨哈林维宁斯基区块联合勘探和合资经营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等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在两国境内分别组建合资公司拓展上下游合作迈出了新步伐。
——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稳步推进。我们鼓励中国企业参与俄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莫斯科投资华铭园中国商务中心、参与萨哈林州南萨哈林市城市综合设施项目。
——双方在机电、汽车、纺织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我们支持中国企业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建设汽车组装厂,在圣彼得堡建设浮法玻璃厂。
——推动双方在农业、渔业领域的合作。继续鼓励两国企业合作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渔产品捕捞、加工,并积极推动新的合作项目。
“这次中俄双方又签约了一批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近8亿美元。我们相信,这些项目对巩固和扩大上述领域的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张晓强说。
为让中俄企业家们能抓住投资合作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两国在资源、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努力取得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张晓强建议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密切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中俄投资合作水平。双方着眼于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中俄投资合作的中长期问题。加强在发展战略、规划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双方确定的到2020年中国企业在俄累计投资120亿美元的目标有可能提前10年达到。可根据双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两国经济互补性和地缘优势,确定两国投资合作累计规模的新目标、发展方向和实施步骤。以双边合作为依托,企业为主体,选择重点领域,进一步协调并促成一些规模大、有影响的投资合作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注重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升中俄投资合作水平。
第二,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规,创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能力所及的条件下,为两国重点投资项目提供融资和税费等优惠政策,在审批、劳务配额、人员签证、货物通关等方面给予便利。
第三,积极开拓创新,拓展中俄投资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两国互补优势和合作前景的领域宽广。应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创新方式。在深化六大重点领域合作的同时,鼓励发展新的合作领域。支持双方企业探索在新建、参股现有企业等方式以外的其他投资方式;探讨资本、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的合作,以及两国企业联合在第三方投资的可能性。
第四,完善投资促进机制,更好发挥合作平台作用。加强“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的相关工作,使之成为两国政府、企业在投资领域相互交流与协调的主要平台,成为推动中俄投资合作的长效助力器。双方主管部门要督促和帮助企业落实签约项目,确保取得实效;要保持经常性的对话交流,及时沟通情况,促进双方地方政府和两国企业的往来,并切实解决双方投资合作中的问题。 (许红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