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2006年青海省在8个州、地、市、39个县的725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54.22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对全省农村贫困监测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在被调查的247个行政村的所有自然村中,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的自然村分别占43%、79.l%、63.4%、53.4%;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增收项目1149项,占整村推进项目总数的52%,据测算,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贫困村,贫困户年均增收2116元,人均增收438.5元。
记者11月8日从青海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了解到,2001年按照新的贫困标准,青海省有25个县贫困农牧民197.69万人,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实现扶贫开发新突破,青海省制定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明确了39.95万户、197.67万贫困人口在2010年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效益带着贫困户走”的要求,2004年至2006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以工代赈、扶贫贴息贷款整村推进扶贫专项资金57680万元,同时整合交通、水利,农牧、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发展资金8356万元和社会帮扶资金3531万元,对725个贫困村的资金投入共达到69567万元。在资金的投放上,青海省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优先扶持绝对贫困村、贫困户,农区户均投入3500元、牧区户均5000元。在到村到户项目的资金分配上,70%以上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20%左右的资金用于实施到村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725个贫困村共实施项目2212项,包括种养业,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项目。通过产业化扶贫和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青海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初步建立了油菜、马铃薯、蔬菜,豆类、中藏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牛奶、牛肉、羊肉、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草业等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化了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贫困农牧户增收得到了有效的产业支撑。
通过发展和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贫困农牧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能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产业化扶贫直接和间接带动农牧户16万以上,农牧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600元以上。2005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亿元、73亿元和1990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5%、5.8%和62.3%;农牧民生活消费支出1626.09元,比上年增长21.42%。(记者 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