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长江委首次实行"开门审计"查出一批堤防工程隐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12月8日电(记者王圣志、杨希伟、文贻炜)长江水利委员会对自行组织实施的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由过去单纯的水利部门内部审计改为“开门审计”,主动引进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通过“三审结合”,提高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首度实行这种创新,就查出了长江重要堤防工程中的多项质量问题,在坚决整改的同时,已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7起,涉案人员32人,逮捕21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隐蔽工程的副主任熊铁教授介绍说,为确保工程质量,他们主动与审计署武汉特派办进行了联系,并聘请了8家社会审计机构,与水利部门的审计人员一道,着手对已实施的隐蔽工程全部进行审计。

    从2005年6月以来,审计部门动用的人力平均每天近百人,其中政府审计人员20人,中介机构人员70多人,内部审计人员6人。审计人员对所有使用国债资金、参与建设隐蔽工程的主体,包括项目法人、招投标、施工、监理、设计以及勘测科研的单位和部门,均按资金流向、一个不漏地进行审计;审计范围涵盖了工程质量、工程量以及资金的管理使用等各环节。

    据具体参与“三审结合”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审计局局长周苗建介绍,这种“三审结合”的审计方式,发挥了各方长处,即政府审计代表国家,对国家资金严格审计;社会审计是一种见证性审计,他们持中间立场、不带自身观点,既考虑国家利益、也会考虑工程特点,有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而内部审计的优势是对工程管理及资金作用情况熟悉。因此,“三审结合”更有利于对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但实行“三审结合”,开始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内部曾引起了不少“争议”。周苗建说,对这种“里应外合”的审计做法,有一些人指责他们是“自找麻烦”,压力巨大下的周苗建一度甚至做好了“三审结合”结束后“下课”的准备。

    熊铁表示:“尽管非议多、压力大,但我们坚持做这件事,这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

    经全面审计,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出具的审计报告认为,长江委在隐蔽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比较顺利,财务管理较为规范,工程质量总体较好,发挥了防洪效益。与此同时,查出了工程建设中存在以下方面的质量问题:部分堤段水下抛石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如一些施工单位与监理人员串通,采取虚报抛石船只、重复计量、编制虚假工程资料等手段人为加大量方数据。还发现部分堤段水上块石护岸工程存在偷工减料。

    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尽管水下抛石虚增的总量不到抛石总量2500多万方的1%,但坚决要求进行工程整改,确保质量。对于水上块石护岸工程存在的偷工减料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已成立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和多个质量小组,责成有关施工单位认真整改。

 
 
 相关链接
· 赵铁锤: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
· 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对事故隐患要天天查天天改
· 浙江“曝光”27家重大安全隐患单位并督办整改
· 哈尔滨市建设安全监察站对42项隐患工程勒令停工
· 铁道部要求整治安全隐患 确保青藏铁路安然过冬
· 北京市将对电力供应线下隐患问题开展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