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在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06年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国驻日本、美国、南非大使及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驻外记者独家专访时一致认为,中国同上述国家和组织的关系今年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几篇专访刊登在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上。
中日:打开政治僵局
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用“打开僵局重现曙光”来形容今年的中日关系。他说,过去5年多时间里,由于日本前领导人一意孤行,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交以来最困难局面。今年10月8日,日本新首相安倍上任不到两周即决断出访中国,从而成为日本战后60多年来第一位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首相。此访打破了中日政治僵局,使两国关系朝着改善与发展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中日两国恢复了领导人的正常交往,启动了重建相互信任的进程,明确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确定了今后双边和多边合作的主要领域。这是两国关系取得的重要进展。
谈到中日关系前景,王毅说,政治僵局打开后,中日关系各领域明显呈现改善和发展势头。两国领导人频繁会晤,日本内阁、议会及各政党高官纷纷准备访华,两国各领域主管部门积极探讨今后的中长期合作规划,中日军事交往得以重新启动。不久前,“中国文化节”在东京隆重开幕。这说明只要政治障碍得以克服,两国关系就能重现活力。
王毅指出,要保持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使之重新进入良性循环,双方应妥善处理有关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扩大中日友好的社会基础并大力开展互利合作。
中美:由利益攸关方到建设性合作者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且远远超过彼此分歧。胡锦涛主席今年4月成功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布什就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新的重要共识,确认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是建设性合作者。
今年以来,中美两国各级别对话频繁,在反恐、执法、卫生、科技、教育、文化、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等国际与地区问题以及联合国事务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与协商。两国立法机构和两军间的交往也在增加。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内涵。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周文重说,中美关系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也存在一些挑战。两国应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共同维护和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他还特别指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谈到中美两国经贸往来中存在的分歧和摩擦,周文重说,中方愿与美方一道,坚持“发展、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处理。
中欧:坦诚交流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关呈远大使说,今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深入和扩大,双方都采取务实态度,推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年,中欧双方互信增加、高层互访不断,政治对话、特别是战略对话深入并成功举行了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这个会晤上,中欧宣布启动中欧新一代伙伴关系框架协定。这标志着中欧关系进入了新阶段。
关呈远说,今年欧洲议会出现了一个“中国年”,欧洲议会5个党团均组团访华,欧洲议会的对华态度也在发生着有利于中国的积极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积极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议员越来越多。
谈到中欧经贸关系,关呈远说,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很猛。中国同欧盟的进出口总额每年以24%的速度增长,今年有望突破2500亿美元。目前,欧盟稳稳占据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也保持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在华的投资也继续增长。谈到中欧贸易摩擦,关呈远认为,双方应从战略高度,从长远出发,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经贸关系。这样才能在遇到贸易摩擦时通过协商妥善找到解决办法。
中非:事实上的“非洲年”
总结2006年的中国与非洲关系,中国驻南非大使刘贵今用了四个“第一次”来概括:中国第一次发表了对非洲政策白皮书;第一次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政府总理温家宝先后访问非洲;第一次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非贸易额今年有望第一次突破500亿美元。
他说,2006年是中国“没有宣布的、事实上的‘非洲年’,是新中国与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年来最不寻常的一年”。
刘贵今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人经常将在非洲的中国人称作日本人,因为那时只日本人才有钱到非洲旅游。而现在,一些日本游客在非洲竟常被当地人称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中国人在非洲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当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时。中国人的勤劳、友谊和平等待人深深地感动了非洲人民,而乐观、豁达、友善的非洲人民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