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各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服务促进生产增加收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科技服务下乡入户  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

  四川各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大力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科技素质稳步提升,科技对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全省农业科技领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32项,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等一些重大技术领域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截至今年11月,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45%。

  四川各地把农村地区作为科技服务的主战场,广泛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下乡入户,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近年来,全省13个试点县先后派出科技特派员1000多人,推广应用新技术329项,帮扶龙头企业40余户,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积极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全省155个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实施了星火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部分县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农业科技110”覆盖全四川,初步建立起星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省有30多个市、县开展了利用“三电”(电视、电脑、电话)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的示范活动,示范面积达800多万亩。

  坚持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四川大力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各地通过开展“星火小康快车示范工程”、“星火致富直通车培训工程”等培训工作,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800多期,培训农民150多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记者刘裕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科技引领棉花生产“三级跳”  单产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正是这些精准如“绣花”的现代化植棉技术,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生产实现了“三级跳”:兵团棉花单产自2003年以来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以仅占全国9%的棉花播种面积,生产出占全国1/6的棉花。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今年700余万亩棉花皮棉单产突破140公斤,高出全国棉花皮棉单产近一倍。

  兵团棉花生产的优异成绩,缘于植棉技术的不断提高、突破。

  1983年,兵团在全国率先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技术,使棉花单产从1983年的40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75公斤。

  1994年,兵团开始用保温、保墒效果更佳的宽膜替代窄膜。该技术的推广使兵团棉花平均单产当年达到82公斤,1997年,兵团棉花平均单产突破100公斤。

  从1999年起,兵团率先在国内实施以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技术,标志着兵团农业开始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迈进。轻点鼠标,通过电脑屏幕监控作物生长状况;依靠GPS卫星定位系统,获得土壤采样的准确坐标;通过微机分析,对作物实施平衡施肥。实施高科技种棉之后,每亩地增收至少400元,人均管理面积由40亩提高到200亩,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倍。(记者王慧敏)

  松原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今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44亿多元,同比增长83%

  辛苦一年的松原市扶余县乡约村农民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多亏政府帮咱打井、买农机具、调良种,龙头企业又来建起了粘玉米保鲜厂。”今年,乡约村农牧业收入预计比去年增加70多万元,达到近620万元;人均收入预计比去年增长12%,达到3783元。

  吉林省松原市近年来工业发展较快,财政收入超过34亿元,但农村经济还相对较弱。为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扎扎实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市通过工业反哺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市委书记蓝军介绍,近两年,当地财政和企业投入农业的各类资金超过25亿元。

  产业带动是松原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根据当地农产品资源和市场情况,松原市全力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几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80多家,今年农产品转化量已达350万吨,比去年增长20%。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0万户,基地种植面积近500万亩,分别比去年增长25%和20%。同时,不少村镇还因地制宜建立水稻、玉米、秸秆、蔬菜等小型加工厂,提高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能力。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可实现产值44亿多元,比去年激增83%。市农委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市的玉米加工量已达到300万吨,带动玉米价格每公斤增长0.4元左右,按当地农民出售7.5亿公斤计算,可为全市农民增收3亿多元。(记者刘亮明)

 
 
 相关链接
· 未来10年至15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战略机遇
· 农业部成立生物质工程中心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 宁波市发布18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 浙江设立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 个人可获20万元
· 中国农学会“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评选工作启动
· 2006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周在陕西杨凌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