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2006年中国教育进一步迈向公平 足音清晰而坚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吕诺、王丽)免除西部农村小学、初中学生学杂费,为中职学校贫困生设立助学金,替在基层服务3年的大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2006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进一步向促进公平倾斜,中国教育提速迈向公平,足音清晰而坚定。

    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起点公平。2006年,中国政府开始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力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公平的、质量有保证的义务教育惠及广大学龄人口。

    “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今年3月,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内容的新童谣,在西部乡村广为传诵。

    上学不用交学杂费,贫困生每年还有300元生活补贴!在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四十六中,去年因贫辍学的马强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地重返课堂。

    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写进了9月1日起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

    “自古读书须缴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里当中学一名学生的诗句,表达了免除学杂费后的喜悦心情。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已经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2006年,有近20万名贫困辍学学生因而返回学校。

    截至2006年10月,中央财政共落实改革资金133亿元,各地落实改革资金77亿元,所有农村中小学都拿到了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多数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乱收费”现象被有效遏制,辍学率大大降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明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范围将扩大到中部、东部地区,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

    “新机制的实施,解决了农村义教阶段少年儿童‘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为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保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农村孩子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就从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

    在城镇地区,由于义务教育区域内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差异过大,“择校”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心病。上好学校难,上好学校贵,这种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和谐,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2006年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叫停重点班、重点校,加大投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各地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建设,也在2006年加快了步伐。

    为确保公办学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保障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机会公平。

    在职业教育领域,2006年出台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勾画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的基本架构。中央财政“十一五”时期将安排40亿元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2006年起,将每年安排8亿元资金,每年约资助80万人,每人每学年可获得资助1000元。

    “2006年度8亿元的中央专项资助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并拉动了地方10亿多元的资金支持。”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日前说,“估计今年在助学方面的资金会接近20亿元。”

    从2006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在107所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作为一种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的办学模式,“半工半读”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

    针对公办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我国近年来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教育部还要求各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的经济困难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

    2006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决定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或3年以上的学生,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明年,预计将有5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代偿资助。

    目前,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群体受教育的机会有较大差别。

    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突出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摆到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位置。”

教育的2006:发展和希望照亮人心

    新华社济南12月18日电(记者张晓晶、郭久辉、刘丹)从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念,到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从复旦大学面试招生开启破冰之旅,到“港校热”急剧升温……回首2006年,“公平”“平等”“以学生为本”等字眼让人心中充满暖意。尽管还有些许遗憾和不足,但是2006年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发展和希望。

    教育公平,仍是最受关注的字眼

    来自菏泽农村的小女孩李艳说,2006年最高兴的一件事是在城里上了小学,每天都能和在城里打工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如果说以前的教育目标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念,从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则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念好书。

    新法将不收学费杂费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予以确立。法律同时明确,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今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000万学生的学杂费已经免除;明年,免费义务教育将推广到中部和东部农村地区。2006年至2010年间,不含教职工工资,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其中中央1254亿元,地方928亿元。

    新法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条规定的主旨在于强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凸显的是“公平”二字,意味着给政府出了张试卷。

    在我国许多城市,尽管“择校热”仍是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公平正一点点走近大众。

    大学自主招生开启破冰之旅

    2006年,高教领域有几件大事同样值得记录:4月初,复旦大学首开面试招生先河,300个名额引来了上海市区1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尽管只是一个小范围的试点,但此举的意义在于,这是高校录取第一次与高考分数脱钩,改变了传统的高考形式,考生面对的不是考卷,而是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考官。但是,由“绝对清晰”的笔试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人们仍关注着招考公平,怎样使制度创新和保障公平达成完美的结合,仍需拭目以待。

    2006年暑期,同样一则关于高考的新闻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济南一名叫潘立群的高三毕业生搞了一项发明,这项可以让色觉障碍者识别“红绿灯”的发明获得了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但是“创新少年”却因为文化课考试成绩低而与大学无缘。庆幸的是,在媒体的关注下,潘立群最终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

    今年初,中国政法大学负责人的一句话让人看到了更多希望:“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的政法大学,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对全国各地应一视同仁”。果然,高校招生期间,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被人称为“解决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不同地区的考生高考机会更均等,成为2006年夏天社会关注的焦点。种种迹象共同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高考制度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尽管还有很多曲折,但是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人尽其才。

    今年7月“港校热”急剧升温,令人猝不及防。有的考生放弃北大、清华,而投奔香港高校就读。未来几年内,香港高校还将进一步扩大在内地的招生名额。目前,内地招生比例约占香港高校招生总数的10%,未来几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25%。“港校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全球化冲击的第一波,今后中国教育面临的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在“狼来了”的惊呼之后,教育家们已经开始反思内地高校现行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发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疾呼。

    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和谐音

    “上学难”“上学贵”仍然影响着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今年全国八省市组织的5000份问卷调查显示,上学贵在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中仍然高居前列,成为百姓肩头的“一座大山”。

    教育乱收费仍居老百姓价格投诉前列。年初,国家发改委曝光了全国八所学校违规收费的典型案件;7月,国务院纠风办查处了河南省实验中学,这所学校设立多种收费名目,3年违规收费1.76亿元。2006年,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不能说不大,但是,学校乱收费花样不断翻新,屡有大案发生,监督和规范教育收费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校园安全仍是最揪心的话题。11月18日,江西省一所中学发生拥挤踩踏事故,6名学生死亡;11月21日,黑龙江双城市一辆“送子”黑车在送小学生上学途中发生坠桥事故,吞噬了8个稚嫩的生命……类似校园安全事件几乎每年都要上演。校园设施不完善、管理有漏洞、安全意识不强、受经济利益驱动等,事故之后相关部门和人员都会总结出若干条原因,但无论总结出多少条教训,处置多少名责任人,都换不回孩子们鲜活的生命。

    大学校长乱花钱,警示加强高校监管。前不久,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挪用学校1亿元资金炒股,造成损失3758万元。与这一事件相类似,国内几所高校的豪华校门被曝光,动辄几百上千万元修建的校门令人搞不懂:我们的大学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把高校的钱管好用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十分紧迫。

    2006年,另外几件事也使象牙塔内不能平静。今年4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因在个人履历中伪造论文发表记录被取消了教授头衔,并解除聘任合同。无独有偶,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也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成果清单,被免除教授资格,终止聘用合同。这些学术不端现象,虽涉及个人诚信自律,但也折射出高校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2006,尽管仍有遗憾,但改革和发展的温暖照亮了人心。

 
 
 相关链接
· 温家宝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强调优先发展教育
· 发展改革委:国家将对高中教育定价成本进行监审
· 国家保密局负责人谈“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
· 保密局和全国普法办要求要加强保密宣传教育工作
· 教育部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 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职教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